证监会通报初步核查情况 对光大证券立案调查
[导读]真相永远从质疑开始。
编者按:离上次被证监会立案调查不到2个月,光大证券再一次走上了风口浪尖,这一次的关键词不再是“IPO”,而换成了“乌龙”。8月16日,沪指2分钟拉升百点的异动的“罪魁祸首”最后被指定为光大证券,8月18日,其发表公告承认是其投资策略部使用的套利系统出现问题出现预期外的订单,但是这一“乌龙”事宜为何会发生在一直标榜自己风控严格的光大证券身上?是纯属偶然吗?腾讯证券(微博)问问问本期将聚焦这一“蹊跷事宜”。
2008年6月30日,光大证券成为券商IPO重启后的第一个“幸运儿”,当期有高管坦言称其真正的幸运是坚持了稳健的操作风格和严格的风险控制。不过光大证券没有想到的是,在五年之后,却会因为“风控”的问题走到了风口浪尖上。
8月16日上午11点,沪指瞬间拉升100点,2分钟内成交额接近80亿, 银行 、中石油、中石化等权重股集体冲击涨停板,这一罕见市场现象最后被投资者定义为“可以写入历史的一天”。
而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最后被证实是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根据其8月18日最新发布的公告,本次事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策略投资部使用的套利策略系统出现了问题,其订单生成系统和订单执行系统均存在缺陷。
更有媒体指出,光大证券这一业务板块并未纳入整个公司的风控系统。
曾经的风控检查第一名
此前,风控曾经是光大证券经常挂在嘴边上的一个词。
2009年初,在光大证券即将上市前夕,有媒体曾经报道,在当期证监会的首次风控监管排名中,光大证券得分第一。当年,其风控负责人曾经指,对自营风险的控制集中在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上。
而翻阅此前的报道,也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券商评级上调,还是在成功 A股 上市的当期,光大证券都曾经把“风控”作为其中的一个因素。
在2012年年报中,光大证券也用了大量篇幅来阐述自己的风控系统。其指出针对自营投资的风险,曾经设立了投资额度分级授权、额度与量化评估以及不定期压力测试的控制机制。
年报中称,光大证券的集中交易、清算交收等重要业务环节与参数等都进行总部集中管理,并希望以此实现系统自动操作和控制、减少人工操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乌龙操作”事件出现之后,光大证券董秘梅健最初在面对媒体的时候称自营盘70亿乌龙纯属子虚乌有,并指相关传闻“说明他们不了解光大证券严格的风控”。
也有媒体称,事发之后光大证券资本市场部总经理的李松坚持还在坚持称光大自身的风控做得不错,在券商行业算是比较领先的位置,之前交易所还被请去为其他券商讲课。
“A股史上最大的乌龙操作”究竟怎么发生?
而这家之前一直把“风控”挂在嘴上的券商,却导演了A股目前规模最大的“乌龙指”。
8月16日午后,光大证券董秘梅健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表示,其承认此次问题出在自营业务系统之上,随后其强调,策略投资部采用的是独立的套利系统,风险不会传递到其他业务。
8月18日,光大证券发表公告,还原了这一事件并将原因进行公告。
其指出,此次事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策略投资部使用的套利策略系统出现了问题。
公告分析,该系统包含订单生成系统和订单执行系统两个部分。核查中发现,订单执行系统针对高频交易在市价委托时,对可用资金额度未能进行有效校验控制,而订单生成系统存在的缺陷,会导致特定情况下生成预期外的订单。由于订单生成系统存在的缺陷,导致在11时05分08秒之后的2秒内,瞬间生成26082笔预期外的市价委托订单;由于订单执行系统存在的缺陷,上述预期外的巨量市价委托订单被直接发送至交易所。
而在光大证券2012年的年报中,其表示,公司已经建立了投资额度分级授权、限额与量化评估以及不定期压力测试的控制机制。根据公告,光大证券董事会每年会对公司自营规模上限进行授权,从规模上控制市场风险,同时会根据VaR、标准差等多项风险指标对绝对风险进行日常监控和风险,并对超额风险、跟踪误差等相对风险指标做定量分析,同时还会假设情景进行压力测试,并且还通过自主研发与外购等形式搭建了投资业务监控系统、绩效评估与风险管理系统等进行风险控制。
而对于这一缺陷系统的更详细资料,业内依旧关注,有说法指,这一策略交易系统为今年3月开发,7月才上线的高频交易程序。更更有媒体消息指,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的套利系统根本没有纳入公司的中央风控系统,仅仅由一位副总负责。
“严格”的风控真的严格吗?
实际上,从过往光大证券的表现来看,其一向标榜的风控实际上并未如他所说的严格。
光大证券在其年报中曾经指出,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其“自营权益类证券及证券衍生品/净资本”这一风控指标趋向负面,并且出现了超过80%预警线的情况。
而不仅仅是自营部门,其投行部门的风控此前也是被屡次诟病的方面之一。
证监会网站显示,自2004年保荐制实施以来,光大证券合计被采取监管措施8次,位于券商首位,与国信证券和中信证券并列第一。同时,还因 海博股份非公开发行和康达化工IPO分别有“谈话提醒”和“出具警示函”两次信用记录。
而操作系统出现问题也并非为第一次。资料显示,1月初,就曾经有不少网友反映光大 期货交易 系统出现重大故障,客户使用的金仕达交易系统在客户没有操作的情况下,自动发出报单并成交。
结语:“乌龙操作”已经成为既成事实,光大证券后续所要面对的是追责以及赔偿,但是实际上,更值得券商引起注意的,还是风控这一此前并不被重视的部门如何负起责任,而风控这一词,也是在今年券商创新大会上,被屡次耳提面命的关键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