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南平频道 > 正文

职业农民刘金祥 曾经是个不地道的农民

www.fjsen.com 2013-07-26 11:24   来源:闽北日报    我来说两句

“聚发,到大历、元坑、建西、大干几个乡镇的插秧机都安排好了吧?”

“都安排好了,昨晚就开车送过去了,今天已经开始插秧了!”

18日一早,顺昌县埔上镇张墩村金祥粮食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金祥就给农机调配部的高聚发打电话,了解农机和社员的工作情况。自从去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种粮大户称号,刘金祥的“职业农民梦”越来越清晰,他的“职业农民路”也越走越宽。

一台插秧机起步

39岁的刘金祥,2010年之前,和许多农民一样离开家乡,外出创业。在赚到钱并累积一些资金后,他又回到家乡,种起田来。“看到村里的农田都荒芜了,真的很心疼。”刘金祥向记者道出了自己回村做“职业农民”的原委。他坚信,“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聚焦三农,出台强农惠农政策。当农民也是不错的选择。”

2010年初,他承包了村里380亩闲置土地种植水稻。但是当年6月的洪水给了满怀憧憬的他当头一棒。“380亩稻田被淹了一半,当时心里很着急,整天想着如何补救。”刘金祥回忆说。正当他一筹莫展时在农技人员的推介下,他购置了一台日本进口的乘坐式高速插秧机,仅半个月就完成了原先需要一个月人工完成的插秧工作。而且当年的收成让刘金祥看到了机械化种植的前景。于是当年11月,刘金祥发起成立顺昌金祥粮食农民专业合作社,24位村民在他动员下加入了合作社。

随后,他又先后购置了插秧机、育秧播种机流水线、稻米烘干机……现在机械仓库里拥有大小机械40余台。耕地、育苗、播种、收割等全部采用机械化。第一季水稻,社员除工资,每人还分红一万多元。2012年,合作社实现利润80万元,全社社员人均返利3万元。

找准定位提升自我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规模化经营,让长期以来脸朝黄土背朝天、一向靠天吃饭的农民尝到了甜头。2011年,金祥粮食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在村——张墩村的村民全部入股,加入合作社;紧接着,合作社成员覆盖了高阳乡、岚下乡、大干镇等顺昌县多个乡镇的农户,目前核心社员发展到104人,带动基地社员5346人,辐射水稻种植面积1万多亩。作为合作社的发起成立人,刘金祥在2012年获得了中国农业部授予的全国种粮大户称号。“随着合作社规模的扩大,我们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这样才能更好的走职业农民的路。”谈及合作社近年的发展,刘金祥如是说。

为了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刘金祥积极参加各种农业培训和交流活动,通过学习培训和交流,刘金祥感触颇深,他说,发展机械化的现代农业是必然趋势,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将成为推动土地流转、带动农民增收、保证粮食增产的主力军。

向家庭农场进军

走进刘金祥位于张墩村的基地,380亩水稻示范基地环绕四周,四个温控育秧大棚和一个玻璃大棚点缀田间,一座大型冷库正在建设中,剩余的空地正在规划。

目前,合作社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让合作社的100多个社员轻轻松松种两三万亩田。“我们一台插秧机就可以抵3、4个人的工作量,等有了40台插秧机,一天就可以抵100多个人。”刘金祥说,“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了,社员也获得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机械化也带来生态效益。”刘金祥举例说,为保障大米质量,他们生产的大米都是机械烘干。“我们从田里收回稻谷,就直接上烘干机,不存在二次污染。”

刘金祥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家庭农场”的政策,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这对于他的合作社来说,是很好的契机,给了他更多的发展思路。现在他正在了解家庭农场的各种信息,希望能有所作为。 ☉卢国华 龚才良

责任编辑:蓝晓梅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