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骗补审计仅冰山一角 格力默许经销商骗补
叶碧华
自审计署公布骗补名单后,大部分涉事企业都不约而同地将责任推至经销商身上。以2157.76万元位居骗补首位的格力电器(24.72,-0.23,-0.92%)认为,造成“违规获得中央财政补贴”的主要原因是终端经销商填报数据不规范、不严谨所致。
但有经销商告诉记者,若没有厂商的默许,经销商骗补的空间并不会大。
同时,有家电业内专家认为,由于受限于时间和地域等多种因素,此次审计署公布的数据仅是冰山一角。而国内某知名白电生产企业高管更向本报坦承,骗补已经是业内公开的秘密,相较起节能惠民工程,企业在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中的骗补行为更为猖獗,六年下来,财政损失很可能高达上百亿元。
多方联动骗补
从2007年开始,针对家电行业,国家先后启动了“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和“节能产品惠民”三大工程,并辅之以数量可观的财政补贴。
据本报了解,目前节能补贴的发放流程一般为,消费者购买了相关节能补贴产品,然后由生产企业先行垫付。之后,国家再根据各个企业上报的销售数量将补贴返还给企业,而在正常情况下,企业一般会根据各个经销商上报的数字进行汇总。
“一家公司有好几万个网点,厂商不可能逐个打电话去核实,这个操作难度实在太大了。”一位白电企业高管称。
按照格力的说法,申报数据信息由格力电器近十万经销商网点填写,在申报系统中网点填报的销售、安装日期、用户资料不严谨,所以出现了差错。
但有经销商对此提出了质疑,“每件产品都有给厂商、经销商和消费者的条形码,每销售一件产品,厂商都能马上有记录。”格兰仕山东经销商吴进(化名)认为,若没有厂商的默许,经销商骗补的空间并不会大。
一位广东的家电经销商告诉本报,目前经销商骗取节能补贴的方法无非就两种,“要不就是复制条形码并贴在不享受节能补贴的产品上去卖,要不就虚构用户信息。”相较之下,前者更容易被发现,因此大部分造假的经销商一般会使用后一种方法。
事实上,此前已有媒体披露,为了骗取家电下乡补贴,厂商在给经销商发货时往往会多开单据,这些多出来的单据只要配上消费者身份证复印件和发票,就可以到当地财政部门领财政补贴。
据了解,在家电骗补最为空前绝后的时期,企业和经销商主要通过虚标价格、冒充中标产品、多报销量等手法进行骗补。就连一些有质量抽检与贴标许可的协会组织也参与其中,厂商每生产一台产品,协会就按数收取一台的费用,而地方政府也往往出于税收等原因相互包庇。
“从厂家到经销商再到消费者,还有政府机构,整个链条非常长,需要的材料也非常多,有一些东西非我们厂家所能控制。”创维[微博]彩电事业部总裁刘棠枝无奈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