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南平频道> 福建日报看南平 > 正文

告别“九龙治水”,生态管护踏新路

2018-04-16 10:02:02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王江江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质量引领,百姓富和生态美有机统一

改革后,将所有自然生态空间纳入用途管制,那发展该怎么办?通过不断探索,武夷山迈向高质量发展,寻找一条发展和生态相得益彰之路。

对照产业负面清单,武夷山守住生态红线,向资源消耗性、产能落后型项目说“不”,淘汰大小项目100多个。竹木加工是武夷山支柱产业,企业近百家,仅规上企业就有18家,产值50多亿元,其中一大半是“吃”木头的企业。缘此,武夷山痛下决心,逐渐淘汰木头生产加工企业,以竹代木成为新潮流,开发以竹纤维、竹提取物等为主的新型材料产业及其产品链。“武夷山工业园区曾有一家生产多棱水晶工艺饰品的企业,产值一两亿元,但因粉尘污染,只能转型求生存,我们还关闭3家采矿企业,这些都是武夷山昔日的纳税大户。”武夷山市经济信息和商务局副局长黄松年说,虽遭遇转型阵痛,但产业结构越来越绿,以特色农业、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的绿色经济体系,从追求数量向提升质量转变。

对星村镇1300多家茶企来说,退茶还林的抉择,正是完成从数量向质量的大跨越。“有了武夷山水这面金字招牌,武夷岩茶有了生态气息,品牌好才有竞争力。”茶农刘郑山说,去年他家茶产量约5000公斤,虽较往年有所减少,但茶叶品质更好,茶青市场价每公斤约300元,效益更高。老刘道出武夷山茶农的共同心声,茶山面积被严控,但以质取胜,武夷山大红袍连续三年荣获区域品牌价值十强。

作为武夷山的主导产业,生态管护更严了,旅游业被列入限制类的产业,不能再走无序扩张老路,而是走上比拼品质的新路。去年底,武夷山推出3条夜游线路,这是该市丰富旅游产品和业态的尝试,向着“山、水、茶、学、休、体”等多元的旅游产品体系迈进。这场旅游供给侧改革,给百姓带来创富机遇。

“村里有140家民宿、31家农家乐,85%的村民从事旅游业,去年游客27万人次,全村村民年收入2000多万元。”兴田镇南源岭村村支书江松文说,南源岭旧村位于风景名胜区,此前村民靠务农、养猪为生,人与生态争地盘,偌大的一个村只有芦苇来凑绿。通过生态移民,大家搬到一路之隔的新村,从生态里找出不一样的绿色致富路。村民江和荣一家人靠着村里好生态迎来四方游客,一楼作为特产商店,楼上有11间民宿,一年少说也有10多万元收入。

在林旭阳看来,实施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是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一项重要的制度设计,守住了生态“高颜值”,促进了发展“高素质”。2015年,武夷山市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2324.4亿元,人均101.1万元;绿色产业提质增效,去年武夷山涉茶产业总产值60亿元,旅游总收入241亿元,成为武夷山绿色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南平要闻
更多>>南平民生
  • 新闻图片
  • 生态南平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