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南平频道> 南平民生 > 正文

光泽司前乡:追着问题治河道

2017-11-21 07:55:15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郑正华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河道原来是个筐,乱七八糟往里装;河道有苦无法诉,委屈太多就报复”,这是光泽县司前人对原来河道乱象和危机的描述。然而笔者日前来到这里却欣喜地看到,在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道管理机制作用下,全乡从乡村干部到普通群众,管河护河意识明显增强,岸正在变美、河正在变畅、水正在变清、鱼正在变多。司前乡是怎样在短期内将河道治理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的?

整合资源

变“就河治河”为山水村庄共治

在今年四月实行“河长制”后,司前乡也不例外地从河道的电、毒、炸鱼,垃圾、污水排放和非法采砂抓起,治理主体由乡村两级干部为主。后来发现,只靠乡村两级干部“就河治河”,开开会,贴贴标语,收缴些鱼具,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司前乡党委书记、乡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金荣说,山绿、村净才能水清,人正、河美才能鱼众;鱼成群、河成景取决于岸上的村庄和山上。河道治理,实际上就是整乡的生态治理。

认识的升级,带来办法措施的跟进。在完善“河长制”架构和运行机制时,司前乡整合林业生态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农田综合开发、水美建设等资源,把林业公安、护林员队伍,治安派出所、平安创建队伍,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创建力量,现代农业、水利建设力量和志愿者队伍整合成河道治理的“集团军”,在“河长”的统一领导下,对山头、村庄、河道实行各就各位的综合治理。

确保实效

变“一般巡查”为“深度巡查”

9月初,司前乡长庭村多年坚守家里的小罗,带上妻子远赴浙江打工赚钱去了。让他起狠心外出发展的直接原因,就是生态治理的“河长制”。

“原以为‘河里的鱼你不打他打’,靠着电鱼工具和年轻,白天有人查就晚上去,一夜打个十几斤就能卖个几百元钱,人家邀我打工也没去。”小罗说,“如今深更半夜也有人巡查,断了电鱼这块收入,再不外出发展不行了。”

司前乡乡长、河长高兴有说,真正让那些靠电鱼、毒鱼、炸鱼增收的村民改行的,是深度巡查制度。司前乡433平方公里,15个村场200多个自然村,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溪流,靠乡村两级干部每周白天“到此一游”,除了瞎猫碰到死老鼠和接到线索外,基本上达不到制止的效果。对此,司前乡追着问题想办法定对策。通过成立村级巡查队,交叉执勤,组建乡村两级河道夜巡队等,使巡查全覆盖,执守全周期,“鱼耗子”无运气可碰,没空子可钻,最终形成“不敢”的态势。在司前乡,像小罗那样“你白天抓,我夜里打”的“鱼耗子”终于“金盆洗手”干正事的至少有一百多人。

严格奖惩

变“被动行为”为“主动作为”

做好一件公共事,入门靠行政外力,修行靠利益引力,才能催生内生动力。乡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乡人大主席袁水才说,行政外力在短期能形成推动力,保常态就得靠利益的引力。大家都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了,才能持续、常态化。

河道治理实际就是生态治理的“牛鼻子”工程。司前乡对此作出了系列的制度安排:从集中统一协调、全域治理责任、科学严密监测到齐抓共管督导、经费投入保障、奖惩分明考核,就连专管员的岗位考评、现场记录都以用照片、视频、内业为证,连非公职志愿者的误工补贴、夜巡点心都与履职实际挂钩。

司前乡自4月初实行“河长制”后,全乡百姓的评价是:“岸一天天变美,河一天天变畅,水一天比一天清,鱼一天比一天多”。(邱盛林 高丽萍)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南平要闻
更多>>南平民生
  • 新闻图片
  • 生态南平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