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南平频道> 南平民生 > 正文

守护文化之源 守望精神之园 ——南平市首部实体性地方法规炼成记

2017-09-02 08:39:12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吴杨珠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精心修改 千锤百炼始成钢

从2016年7月的初次审议到2017年3月的三审通过,从雏形到成型,整整经历了8个月的时间。这8个月,不论是台前的审议,还是幕后的修改,都充分体现了立法工匠师精益求精的匠艺和他们玉汝于成的匠心。

审议什么,怎样审议。由“没意见”到“我认为”,这个40余名的发言团队,可以说做足了功夫。“把专题调研情况再捋一捋,把法规立法背景再看一看,把有关修改建议再琢磨琢磨……”充分准备后,是认识的深化;“建议删去……可以增加……应当调整……”从体例框架,到制度规范,再到文字表述,紧张讨论后,是水平的提高;“这几个问题,各方面争议还比较大,不用急,成熟了再上会。”认真研究后,是对节奏的合理把握。“从三项职权到四项职权,我们要对《南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等一批规范性文件进行一揽子打包修订。”程序的完善后,是对“任性”的严格控制。

而这个团队的班长——南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兰斯文,更是不遗余力地推动立法焦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比如,如何界定朱子文化遗存概念的问题。兰斯文不仅点出了“回归立法本意,才能最大限度地弥合意见分歧”的破题思路,更是提出了“要使用概述式方法说明,不作学术名词解释,不对理学人物定性;要突出朱熹和朱子文化这个核心,把落点落在遗迹、遗物上”的解题方案,使定义严谨科学、简洁明了、易于操作,获得了共识。

修改哪里,依何而改。8个月,法规草案大改或者微调达41稿(次),这个四五个人的操刀班底,可谓是用尽了心思。“常委会会议结束后,我们就对审议意见进行认真梳理研究,思考审议中的重点、焦点问题。接下来,带着问题,反复调研论证、学习考察和征求意见,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形成修改思路。最后,集体研究、交换意见,逐条研究修改内容,形成修改共识,集中攻关后,提出相对成熟的法规修改建议稿。”南平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工作人员介绍。工多出巧艺,在一个条文、一个标点都句句推敲、字字计较的高标准、严要求下,法规日臻成熟、完善,做到准确、严谨、规范。

功夫不负有心人,答卷不仅有好成绩,还得到高评语。2017年7月21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以50票赞成、1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高票通过了《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南平市朱子文化遗存保护条例>的决定》。在审议中,委员们普遍认为,法规从遗存的角度切入,去争议、明定义,定位精准、指向明确,是地方文化立法的优秀范本,建议对南平这种立意高、切口小的地方立法思路和做法加以总结提炼,形成典型案例,向全省推广。

坚守方向、踩实步伐,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南平的立法路将走得更宽、更远。(罗周和)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南平要闻
更多>>南平民生
  • 新闻图片
  • 生态南平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