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南平频道> 南平新闻 > 正文

“+”模式助力乡亲摆脱贫困

2017-08-23 07:42:28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郑正华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贫者弱,“+”便强。贫困户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扶贫如何做到更精准、高效?

政和县因户、因群体精准施策,以企业“+”、金融“+”、合作社“+”、大户“+”、电商“+”等“+”模式,覆盖大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增收脱贫。

企业“+”,直接就业增收快

每天早上六点,余桂妹就起床吃早饭,步行一小段路,早早从宿舍到养鸡场——在政和县东平镇常布村上坑的欧圣养鸡场工作4年多来,她一直保持早起习惯。

余桂妹每天的工作,就是观察鸡舍的水线有没有下降、窗户是不是开着、风机有没有停了,夏天的晚上还要注意有没有蛇闯进去——一切为了鸡的安全;此外,她还要搞卫生、给消毒池换水等。她看管两栋养鸡厂,共5.7万只鸡。

余桂妹的丈夫吴传贵也在这个养鸡场工作,夫妇是石屯镇石门村人,原来在家种田,农闲时打零工,婆婆中风瘫痪,每个月要付3600元的护理费,入不敷出,两个孩子上大学,欠了2万多元债。

这个贫困的家,脱贫成了问题。2013年2月,在村干部介绍下,圣农集团招聘吴传贵夫妇为养鸡工人,夫妇俩特别珍惜这份工作,用心学技术,做好每一件事,鸡养得特别好;吴传贵还升任场部主任,夫妇俩工资加奖金,年收入近10万元。

“我们在养鸡场工作4年多,欠的钱都还了,还在县城买了房子。”余桂妹高兴地说。去年,她家花了近50万元,在城关买了104平方米的新房。她说,买房借的十余万元,今年差不多就可以还清。

“我们公司夫妻工224对,员工1860人中近300人是贫困户。”欧圣实业(福建)有限公司负责人蔡财生介绍说。据统计,2016年,养鸡场工人月平均工资4800元。

为了让更多贫困户就近就业脱贫,政和县通过各种组织推荐贫困户到企业就业。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3200多户低收入家庭或贫困户在食品、机电、竹木、茶叶等企业上班,年人均工资收入3万多元。

金融“+”,做强产业增收实

8月20日下午,在外屯乡洋屯村的莲田里,52岁的陆定妹满头大汗采摘莲蓬。“今年天气好,莲子丰产,今天采了100多斤,卖了500多元钱。”陆定妹说。

陆定妹是洋屯村下窟自然村因病返贫的贫困户,妻子中风瘫痪,母亲长年卧病在床,欠下10余万债务。

“我在邮储银行贷款5万元,入股农家人莲子合作社,管理50亩莲田。”陆定妹说,“今年已经采了5500多斤莲子,毛收入27500元,还可采1万多斤。”

陆定妹想好好干几年,尽快还债脱贫。

陆定妹加入的农家人莲子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2013年种植莲子700亩,当时,合作社想扩大种植规模,却遇到资金瓶颈。后来,通过小额信贷,合作社从邮储银行贷款110万元,莲子种植扩大到洋屯、外屯、湖屯等村2000多亩。

“合作社有200多名农民就业,采收莲子时节,每天还有几十名六七十岁的老人剥莲子,去年发工资就上百万元。”合作社理事长许仁寿说。

几年来,合作社每年从金融机构贷款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不仅扩大莲子种植规模,还发展莲田养鱼、养鳖,办农家乐,增加收入。

今年,该合作社还划出200亩莲田,由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经营,他们贷款15万元也注入合作社,合作社全程提供技术指导,代购农资,收购产品,预计每户贫困户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实现脱贫。

政和县依托扶贫小额信贷协会,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评级授信。全县投入扶贫小额信贷风险保证金1955万元,撬动银行信贷资金1.7亿元,三年来,累计放贷1亿元。今年上半年,129户贫困户贷款514万元,解决生产缺资金问题,做大做强产业。

合作社“+”,小生产接上市场增收稳

国楼,是政和县星溪乡九蓬村一个小自然村。村民刘文旭平常在县城郊区的一家农业合作社做工,有时回到家里给竹林除草、锥栗施肥等。他家是这个村子的贫困户:家中两个女儿上大学,收入来源少。

“小女儿还在读大三,助学贷款18000元,我得努力挣钱。”刘文旭说。去年,他加入星溪三禾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工资收入2万元。

“收购农产品,我们让利给贫困户,收购价格比其他农户高一点,锥栗每斤加0.2元,鲜笋每斤加0.1元。”合作社办公室主任张品寿介绍说。

通过合作社,分散的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农产品销售不成问题,增收更加稳定。

政和县有农业合作社480家,辐射带动农户5600多户,其中贫困户1100多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大户“+”,带动造血长效增收

花蕾打尖、疏果、疏枝、点花授粉,铁山镇江村村民温旺昌在本村“四季果园”里干了两年,学会了蓝莓、火龙果等水果的管理、种植技术。

“这几天,火龙果开花了,今年可采果了。”8月19日中午,温旺昌一身大汗从火龙果基地钻了出来。

妻子生病的温旺昌因为没有技术,前几年,自己种蔬菜亏本负债,让家庭更加困难。2014年,从上海回乡的种果大户吴恩胜创办了275亩“四季果园”,种植樱桃、沃柑、蓝莓、火龙果等果树。去年,村里安排温旺昌等5户贫困户在果园就业,学习种果技术。

“我每个月拿1000元的管理工资,参加劳动每天还有120元工资。”温旺昌说。去年,他收入2.1万元,还了部分债务。

和温旺昌一同在果园里做工学技术的还有颜振旺、林信福、许水木、郑立标等贫困户,平均每户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

“我们安排贫困户在果园就业,就是让他们学会技术,造血脱贫。”江上村委主任何德福说,“今年又流转土地150亩,安排每户贫困户种2亩火龙果。”

“搭一亩的果棚要2万元,我们为贫困户垫资。”回到家乡就想“做点有意义的事”的吴恩胜表示,只要贫困户愿意种果,他们都提供种苗、肥料、农药和技术服务,产前垫资,产品包销,农户没有任何顾虑。

在政和,全县有特色种植大户有180多户,带动310户贫困户1100多人“造血脱贫”。

电商“+”,“小路货”上网销售额外增收

“咸菜还有吗?”“白茶饼什么价?”“我想买10斤马铃薯。”8月18日,像往常一样,叶晶晶一醒来,打开手机淘宝,就看到三条消息。

叶晶晶是镇前镇下园村人,2013年大学毕业返乡创业,在下园村创办农村淘宝服务站,当地的地瓜粉、地瓜干、笋丝、蘑菇、苦锥果等“小路货”通过她卖到全国各地。

“客户需要什么,谈好价格和邮寄方式后,我就直接到农户家取货,打包,每天下午1:30通过农村淘宝的物流发货。”叶晶晶说,“早上就成交了3单,卖到福州和山东。”

“我做麦芽糖,一个月可赚1300元。”60岁的叶衍桃阿姨说,“没有晶晶帮助,我做的麦芽糖就不值钱了。”

政和县积极推动电商发展,电商“+”成了脱贫的重要辅助手段。

铁山镇罗家地村海拔900多米,交通不便。贫困户刘金青平时到县城打零工,收入有限。去年,他发了一笔“意外之财”:家里种点地瓜,制成地瓜干,通过邻居吴莹帮忙,在网上销售,七百多斤地瓜干卖了近万元。

“以前种地瓜,大部分用于喂猪,小部分做成地瓜干,正月招待客人,平时没人买的。”刘金青说,“通过网络,我们地瓜干却成了抢手货,最远卖到西藏、新疆。”去年,罗家地全村6万斤地瓜干通过电商销售一空。尝到甜头的刘金青,今年种了6亩多地瓜,可产地瓜1.2万公斤,制地瓜干2400公斤,就是按最低价格,纯收入也会达到5万元以上。

今年,罗家地村种植地瓜900多亩,刘金青、周式权、刘双和等贫困户每户种植地瓜五六亩,可实现脱贫。

电商“+”,让平时“藏在家中”的土特产成了畅销品,是农民增收的辅助手段。

政和县共有电商企业900家,网店3000多户,直接、间接从业人员达5000多人。今年,该县还成立农村扶贫电商运营中心,举办村级电商培训1850人次。上半年,全县电商销售农产品3880万元,带动一批农户增收。(徐庭盛 曾大龙 刘永锋)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南平要闻
更多>>南平民生
  • 新闻图片
  • 生态南平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