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南平频道> 文明 > 正文

“冯学闽军”: 崛起中的文化力量

2017-02-17 09:15:14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冯梦龙画像(图片来自网络)

东南网2月1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薛东)去年11月,“2016福建冯梦龙文化高峰论坛”在福州举办。记者在论坛上获悉,改革开放后开始的冯梦龙研究第二次大突破中,福建的专家学者发挥了开拓性的重要作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这已成学界共识。正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俗文学学会原副会长段宝林在冯梦龙文化高峰论坛上所说:“推动冯梦龙研究,福建功不可没。”福建已经有了一支“冯学闽军”,并成为崛起中的文化力量。细细观察,确实如此。

冯梦龙是苏州人,其一生的主要著述活动不在福建;从籍贯来讲,冯梦龙不能算作福建人。但福建成就了冯梦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人格塑造。冯梦龙在寿宁县担任四年知县,撰写了长达五万言的《寿宁待志》。他主政寿宁“政简刑清、首尚文学、遇民以恩、待士有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留下口碑。从文化精神角度看,冯梦龙与福建的渊源关系不可分割。

20世纪80年代以来,福建的冯梦龙研究不仅有学术领军人物、有专家群体,而且有重大突破和影响力的学术成果,有让“冯学”生根发芽的平台与举措。

学术领军与专家群体

王凌是福建冯梦龙研究的领军人物。1982年,时任福建电台记者的王凌到寿宁县采访,发现寿宁县刚刚从日本上野图书馆获得了冯梦龙所著《寿宁待志》的微缩胶卷本。喜出望外的他立即借阅了这本书。在《寿宁待志》里,王凌发现冯梦龙在为人、为政方面都极有建树。于是,他撰写了《寿宁待志》的研究论文,并在《文献》上发表,以此揭开了他研究冯梦龙的序幕。自此之后,王凌的生活与冯梦龙紧紧连在了一起,福建与冯梦龙的缘分也越走越近。

20世纪80年代初,冯梦龙在学术界尚未得到公正评价。王凌认为,应该正视冯梦龙“三言”的文学史地位。在他的积极策划、牵头组织下,1983年福建宁德地区成立全国首个研究冯梦龙的地方学术团体——“闽东冯梦龙研究会”。1984年,福建省作协召开“冯梦龙诞生410周年及任闽知县350周年纪念会”,王凌在会上明确指出:“三言”代表了冯梦龙创作的最高成就,“三言”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第一次把以手工业者、小贩、中小商人及其妻女为主的城市平民,作为正面人物写入作品,成为我国明清时期市民生活的百科全书,这是前无古人的。“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冯梦龙首次让市民阶层成为文学作品的主人翁,站在了文学舞台的中心位置。”海峡文艺出版社编审、文艺评论家陈小培认为,王凌的观点应该是迄今为止对“三言”及冯梦龙的最准确评价。1985年,全国首届冯梦龙学术讨论会在福建宁德举办。1992年,王凌出版了冯梦龙研究专著《畸人·情种·七品官——冯梦龙探幽》,并在全国学术大会上发表长篇论文《冯学研究七十年》,标志着福建“冯学”进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阶段。“冯学”,也开始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一个专门学科。自称“草根”学者的王凌,却被“冯学”界称为“冯梦龙的异代知音”。“这样的称呼,可谓恰如其分。”省作协原秘书长陈侣白说。

学术研究与学术观点的突破既要有领军者,还要有团结合作的专家群体。想当年,王凌仅仅是三十岁出头的年轻人,他敢于对以《辞海》条目为代表的贬低冯梦龙的倾向挑战,阻力之大可想而知。如果没有郭风、许怀中、黄寿祺、陈侣白、薛汕、路工、段宝林、曾文渊等老一辈专家学者的支持,王凌是不太可能脱颖而出的。

1984年11月9日,在省作协召开的纪念会上,时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文化厅厅长的许怀中教授和福建师大副校长、国学大师黄寿祺教授首先发言,他们从各个侧面分析和肯定了冯梦龙的历史贡献。“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王凌,宣读了《冯梦龙研究应该有一个大的突破》的文章,一针见血指出了当时学术界对冯梦龙“看缺点较多,肯定成就少”的问题。王凌还提出:“研究冯梦龙要有一个大的突破,就必须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强调进行总体研究、比较研究和综合研究……我们不仅要从文学的角度,而且要从历史学、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冯梦龙思想及其作品同时代的关系,这样才能充分地说明,何以冯梦龙的作品能在文学史上占居一席独特的地位。”当时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大潮已席卷全国,王凌这种尖锐鲜明的观点其实是讲出了大家的心里话,所以得到广泛赞同。郭风在会议总结时说:“冯梦龙有三点值得纪念:第一,他编纂的‘三言’是中国最早描写下层人民生活的优秀短篇小说,对后来短篇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次,冯梦龙是一位杰出的文艺评论家,他写了不少作品点评,见解深刻独特。第三,冯梦龙花甲之年到闽东任寿宁知县,为官清廉,体察民情,写出了不朽的《寿宁待志》,为研究福建地方史提供了重要资料。”陈侣白将许怀中、黄寿褀和王凌三人的讲话编入《福建作家通讯》1985年第1期,并加编者按予以肯定。

以福建师范大学齐裕焜教授为代表的高校团队,通过对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发展脉络的梳理,充分肯定冯梦龙编撰的“三言”的成就,认为是明中叶以后白话短篇小说创作繁盛期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三言”展现了明中叶以后封建社会渐趋没落、资本主义因素正在萌生这一历史交叉点上特殊的社会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很高的历史认识价值。齐裕焜教授在《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专著中专门设章节介绍“三言”“二拍”,高度评价冯梦龙的贡献和“三言”的价值,对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当然,在福建的冯梦龙研究专家群体中还有以《福建论坛》《海峡通讯》为代表的社科刊物,有以海峡文艺出版社为代表的出版界同仁。

寻求突破与生根发芽

如何把福建的冯梦龙研究不断引向深入?答案是,立足现实,直面历史,在为冯梦龙的文学成就“平反”之后,又接连对他的“勤廉”思想与“无讼”理念研究取得突破。

在四年的寿宁知县任期中,冯梦龙展现了爱民、公正、清廉的形象,体现了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和正直士大夫的操守。福建“冯学”界认识到,研究和发掘冯梦龙廉政文化,对当前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积极的借鉴意义。2014年,福建寿宁举办了“2014福建寿宁冯梦龙文化高峰论坛”,首次从廉政文化的角度研究冯梦龙并取得进展。王凌从剖析冯梦龙《寿宁待志》入手,详细考察了冯梦龙主政寿宁的所作所为,发表了《末世廉吏冯梦龙》一文,详细地论述了他的“为官之道”“为令之苦”和“为人之本”三方面,为冯梦龙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

2014年,王凌与原宁德地委书记吕居永到寿宁县法院调研,写出《依托梦龙文化,提升无讼理念,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贡献》的调研报告,引起省领导的重视。在调研中,王凌等人结合冯梦龙任寿宁知县时的司法实践,对儒家“无讼”文化进行了深入思考,撰写并发表了《小议“无讼”》和《冯梦龙实践“使无讼”的价值》等冯梦龙法治文化研究系列论文。2016年,他们又写出《冯梦龙司法实践及法制理念的当代价值》的长篇论文,在《光明日报》的《社会周刊·法治》版上发表。文章总结了冯梦龙任寿宁知县时司法实践的特点,梳理出冯梦龙的4大法治理念:“一念为民之心”的内在动力,“不求名而求实”的处世作风,坚守“廉政自律”的道德规范,实行综合治理的施政纲领。冯梦龙法治文化的实践和理念,对当今司法实践仍然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寿宁县法院运用冯梦龙“使无讼”的法治理念,创建寿宁“无讼”新机制,令冯梦龙法治文化焕发了新活力。由此也推动了一批当地研究者的成长。

让“冯学”生根发芽,这是“冯学闽军”繁荣发展的又一亮点。正如王凌所说,“冯学”研究在不断突破中找到了自己的根,又在当代发芽,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华丽篇章。2015年12月,福建省冯梦龙研究委员会与福建江夏学院挂钩,在江夏学院设立冯梦龙文化研究所,成为全国高校首例。江夏学院创意与设计学院的师生从冯梦龙文化中挖掘灵感,设计开发了一大批冯梦龙文化创意产品。

目前,福建学者正全力开展“1316”工程。“1”是指不断推动冯梦龙研究有一个大的突破。“3”是指先后在通俗文艺领域、廉政文化领域、法治文化领域推动冯梦龙研究取得突破并不断扩大战果。“16”是指要进一步解开冯梦龙一生的16个谜,即“身世之谜”“入城之谜”“科举之谜”“青楼之谜”“采风之谜”“爱情之谜”“转折之谜”“社友之谜”“编撰三言之谜”“创作戏曲之谜”“投身出版之谜”“转而出仕之谜”“四年寿宁之谜”“十年退休之谜”“反清复明之谜”“魂归何处之谜”。“这‘1316’工程重在挖掘弘扬冯梦龙文化当代价值,将进一步推动冯梦龙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生根发芽,直至根深叶茂。”王凌这样说。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南平要闻
更多>>南平民生
  • 新闻图片
  • 生态南平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