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南平频道> 南平新闻 > 正文

扎下“一根针” 带动“千条线” ——第四批省派驻村党员干部南平队工作纪事

2016-11-23 08:30:25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在这些村庄里,你看到的是生机勃勃的创造,是日新月异的变化。

2014年4月10日,43位来自省直单位的干部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肩负为我省提前实现小康社会补“短板”的神圣职责,到南平市43个省定“双薄弱村”(基层组织薄弱、经济发展薄弱)驻村任职三年。从发展党员到凝聚人心,从政策扶持到技术帮助,从“输血”到“造血”,从带领群众找致富路子到基层党建抓队伍带班子,在这些“特别村官”的引领下,一个个贫穷落后的山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省派第四批驻村党员干部南平市领队甘文应介绍,近三年来,驻村干部们忠诚履职,不辱使命,在省委、省政府和驻地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派出单位和挂钩部门以及全社会通力协作下,已落实各类帮扶资金33528.2万元,实施项目733项,精准帮扶脱贫2899人,有29个村已完成美丽乡村项目建设。

党建引领:强基固本,赢在实干

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归根结底要靠坚强有力的农村党组织去发动、推进和落实。

基于此,各驻村干部以建制度、强班子、带队伍为抓手,结合村“两委”换届,着力配强村级班子,全面实行村务公开制度,扎实推进村级民主管理,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推动基层软弱涣散村党组织转化晋级。

省投资集团公司江晓春派驻邵武市城郊镇隔应村后,对村两委干部全部实行目标考核管理、党员量化积分考评制度。省教育厅派驻光泽县司前乡碗厂村的林则烽,积极加强村级组织议事制度建设,规范村级财务制度,村级组织运行经费同比下降30%。

农村有句老话,“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省政府办公厅派驻政和县镇前镇下园村支书田纯森坦言,环境整治对多数农村来说,都是一个不大容易解决的难题。下园村的做法是全村党员带头先上。村两委将全村公共区域划分成5块管理责任区,设立“党员责任岗”,每个路段清楚写明负责人,要求党员利用业余时间配合清洁工做好保洁工作。在党员带动下,村民们拧成一股绳,啃下了环境整治“硬骨头”。

9月1日,中共建瓯市小桥镇阳泽村委员会举行揭牌仪式。作为闽北成立的第一个村级党委,它的背后凝聚着中铝瑞闽板带公司派驻阳泽村第一书记郭星锋的心血。

阳泽村是人口大村,有1565户6025人,现有党员105名。郭星锋在走访时发现,该村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发展较快,村两委班子比较团结,有能力办事,但在制度建设上还有不足。下派之初,恰逢建瓯市开展基层党建示范带活动,郭星锋主动申请创建“基层党建示范点”。在当地组织部的指导下,郭星锋和村两委健全党建各项制度,服务群众效率大大提高。今年9月,阳泽村党支部升格为村党委,并按产业和区域设9个党支部,对应村里各项工作,构建起了农村党建工作的新格局。在郭星锋的努力下,共为该村争取各类建设资金1039万元,2015年该村列入“福建省首批传统古村落”、“福建省生态文化村”名录。

近三年来,43个村新建或改建村部12921平方米,组织开展教育学习15913人次,召开“三会一课”10459人次,发展新党员131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70名,村主干业务培训794人次。制定或完善支部和村部相关制度411个,召开村民议事会议944次,新建村务公开栏216个、实行村务公开1758次,新组建村级配套组织58个。新选出的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下降3.1岁,大中专学历两委比增17%,为驻点村下一步摘去“双薄弱村”帽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这些驻村干部的身后,各挂钩单位和选派单位也普遍成立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在资金、项目、信息、人力等方面全力支持驻点村的发展,成为驻村干部的坚强后盾。

通过整顿班子,狠抓管理,村干部的工作热情上来了,村民的心情舒畅了,村党组织的凝聚力也开始增强。群众高兴地说,村里有了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

精准扶贫:输血造血,扶贫扶智

发展是第一要务,贫困村最迫切的就是要发展。

地处高山区的政和县杨源乡坂头村是省级扶贫重点村,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300元。村里基础设施落后,路桥交通基础设施尤其缺乏,进村道路狭窄坑洼,农副产品运输只能肩挑手抬,农客班车无处停靠,村民生产生活极为不便,不少农田因此荒废。

省交通运输厅运管局陈庸卫到坂头村驻村后,第一件事就是修路。在省交通运输厅、省运管局的支持下,全村5个自然村全部通四级水泥路并串联成了环村路,打通了坂头村对外联系的三条通道,改建了3座危桥,新建了花桥汽车站(旅游综合体),实现了农村客运、旅游客运、农村物流等运输方式全通畅全辐射,极大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陈庸卫为坂头村落实各类帮扶资金1300万元,实施项目25项,截至今年6月精准脱贫40户143人。

发生巨变的还有建瓯市川石乡慈口村。过去慈口村脏、乱、差,省财政厅陈建华下派后,共争取到各类项目30多个,资金1000多万元,聘请省林科院专家做美丽乡村规划,先后完成硬化公路、雨污分离、茶叶交易市场等近20个民生项目,大大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眼下,村里正在创建国家3A乡村游景区,游客接待中心、樟树林公园、生态农业观光园、雷竹生态示范片等项目正在紧锣密鼓进行……

为了做好三年驻村期间的每一件事,第四批省派驻村干部一到任就确立了一项“从长计议”的办事原则。要求做每一件事都要从长远着眼:改善生产基础设施项目要着眼今后发展现代农业、改善生活基础设施项目要解决村民长期企盼、建设文化设施项目要立足传承驻点村优良传统文明。每一个项目都要做到“三不”,即:不摆花架子、不做形象工程、不出现豆腐渣工程。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广大驻村干部付出了千般辛苦,收获了累累硕果,为当地百姓筑起了康庄大道。43个村的通村道路硬化、通自然村路面硬化(整修)、巷道整治、小学与村部建设(修膳)、饮水工程与水毁工程修建、有线电视与通讯网络开通、垃圾无害化处理、烟基工程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建成。

近三年来,43个驻点村新增土地整理面积5343.54亩、改造农田9269亩,新建硬化道路215.7公里、机耕路135.6公里,新建森林防火带89公里,新建或修复引水灌溉渠道118.8公里,新增村道照明153.9公里,新增照明用电覆盖人口28832人,新增有线电视覆盖人口9878人,新增安全饮用水覆盖人口30667人。积极实施绿色村庄工程,“四旁四地”植树172295株,建设农民公园45个,农民公园面积66397.8平方米,植树造林5093.20亩,种植名贵和优良乡土树种34995株。造福工程搬迁957户,实施危房改造工程191户。

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驻村干部因地制宜,把着力点放在帮扶村的长远发展上。

——对驻点村原来就较为定型的主导产业,驻村后就从扩大生产规模、打通销售渠道和建立销售平台方面发力。

建阳水吉镇仁山村2003年引种葡萄,但一直不温不火,村民对种植葡萄越来越没信心。2014年,省林业厅王勇下派该村后,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大力推广大棚种植技术和葡萄套袋技术,葡萄产量和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建设冷库,举办首届福建(仁山)葡萄节,建立电商产销平台,如今,仁山村80%以上的村民都种植葡萄,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4万元,和2013年比翻了一番。

省地税局派驻顺昌县郑坊乡郑坊村的颜志伟,筹资100多万元建成库存80-100吨农产品的冷库一座,建立网络电商服务平台,实现提子反季节网上流通销售,增加了村民收入。

——对驻点村的主导产业基本可以确定,但由于资金和必要的生产条件等不足,主导产业做不起来的,从资金扶持、改善生产条件和培养带头人入手。

光泽县李坊乡管蜜村的梨花和神山虽远近闻名,但“躲在深闺人未识”。省投资集团彭蕾派驻后,多方筹资建设旅游公路,大大缩短了光泽城关到管蜜村的距离,同时积极扶持村民兴办农家乐、家庭旅馆、休闲鱼庄。去年梨花节期间,村里日接待能力达1000人次,神山休闲游入选光泽县十条精品旅游线路。

——对尚无明确主导产业的村,采取试种试养试办等办法,不求功在当任,也要下力气探索出一条新路。

顺昌县洋口镇上凤村紧临316国道,省联通公司张祥龙派驻该村后,充分发挥国道资源优势,引导村民发展商贸物流、宾馆、汽车维修、地产、月嫂家政等服务业,去年村民人均收入7900元,比上年增加600元,村财收入达30多万元。

省电信公司派驻松溪县郑墩镇夙屯村的黄传辉,去年筹资332万元,引导村民回乡发展烤烟、茶叶、毛芋、甘蔗和牛羊养殖等产业,并把红糖做为村里的新兴产业。派驻2年村里已精准脱贫135人。

真情服务:心系群众,造福一方

入村的第一个晚上,睡在十几年都未曾住过人、摇摇晃晃的政和县杨源乡岭头村村部老宅,回想白天看到满村破败的土房子,来自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的肖宇夜不能寐。但他也坚定了决心:组织上派我到村里挂职,就是来做扶贫工作的。有没有做好是能力问题,有没有全力去做那就是态度问题。

一切从头开始。没有农村工作经历,肖宇就向老农学习,向镇村干部讨教,甚至向当时热播的农村题材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取经。肖宇带领村两委从小事做起,时刻把群众的冷暖安危牢记在心,一点一点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下派至今,共在村里推进了17个帮扶项目,累计投资约600万元。

从陌生到熟悉,再到融入;从靠近到谈心,再到交心。一大批向肖宇一样的驻村干部走出机关大院,走到了偏远农村,走进了乡亲们中间。

“温书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家里情况能好转,多亏了他。”松溪县花桥乡路桥村村民何元春说。2013年,两个孩子双双在外读大学,家人遭遇突如其来的病魔,家里欠下了不少债务。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温韵光下派驻村,得知何元春家庭情况后,引导他扩大烟叶、果蔬种植规模,再帮助联系蔬菜的采购商,去年他家在种烟、玉米、毛芋、小径竹等种植方面就有6万多元的收入。

有同样感受的还有在外经商返乡的49岁的杨金弟,他是村民口中的“能人”,在苏州有自己的服装产业。去年底,他在温韵光的多次沟通下决定返乡,在温书记的动员下,建立莲子种植基地,成立莲子专业合作社。他说:“种莲花美化环境,收莲子增加收入,将来,千亩高山莲子就是大伙的黄金田!”

政和杨源乡坂头村贫困户陈良元家里因病致贫,8年4次大手术,惧水怕寒,干不了体力活。与他交谈时,却感受不到多少怨气丧气。老陈说:“这些年,多亏大家帮我。”2014年初,陈庸卫下派该村,就和陈良元结对帮扶,了解到他有做麦芽糖手艺,就发挥他特长,开通微商微店帮忙联系推销。今年陈良元光麦芽糖销售就增收8000多元。

……

喜看稻菽千重浪,秋日亦可胜春朝。

43名省派驻村干部用智慧和汗水,在闽北这片热土上写下了“服务群众、推动发展”八个闪光的大字。不做“过山鸟”,甘当“花喜鹊”。眼下,他们还在脱贫攻坚中续写带领村民同步奔小康的新诗篇!(罗勇安)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南平要闻
更多>>南平民生
  • 新闻图片
  • 生态南平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