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南平频道> 头条 > 正文

绿色南平新跨越

2016-09-11 09:10:39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武夷新区南林核心区规划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1万,重点发展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总部经济等服务功能。目前正在全面加快文化中心、艺术中心、云谷小区、商业街区和水、电、路、气等各项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图中正在建设的文化中心和艺术中心,是福建省社会事业重点项目,已通过省优工程奖的评审,计划明年10月竣工。 (罗光耀 摄)

六日,位于延平区南山镇吉溪村的南平联络线高速公路吉溪闽江特大桥施工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施工人员正加紧施工,确保实现年底合龙目标。 (廖晨星 彭斌 摄)

数字看南平

1-7月,全市一产实现增加值132.2亿元,比增5.1%,增速位居全省第一;三产实现增加值259.1亿元,增长9.1%,增速位居全省第五,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37.6%。

1-7月,全市旅游接待人数1788.79万人次,比增17.73%;旅游总收入243.8亿元,增长21.74%。

1-7月,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150亿元,比增30%;网络零售额50亿元,比增60%。

秋声响,踏歌行。

初秋时节,走马闽北,处处迸发着干事创业的火热激情。既“赶”又“转”,加快发展,在前进的道路上,绿色南平正汇聚新动能、释放新活力。

回眸“十二五”,答卷振奋人心。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抢抓行政区划调整获批、高铁通车等重大机遇,围绕建设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目标,全力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9.1%;全社会固定资产增长21.7%,公共预算总收入和地方收入分别增长5.1%、6.7%;综治考评实现全省“三连冠”。与2010年相比,GDP、规模工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地方收入均实现翻番;固定资产投资是2010年的3倍。

起步“十三五”,迈向新征程。今年1—7月,全市完成规模工业产值1033.9亿元,比增7.0%;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65.4亿元,比增7.1%;全市GDP增长7.3%,保持持续平稳发展态势。今年以来,全市正常生产及逆势上扬的企业占72.4%。

稳中夯实发展基础,进中谋取发展转变,求中赢得发展突破,南平“稳中求进”这篇大文章,开笔刚健,满目生气。

适应新常态 全力稳增长

行稳方能致远。面对新常态下“三期叠加”的影响,我市坚持把稳增长作为首要任务,突出问题导向,聚焦重点发力。

围绕扩大有效投资,持续抓牢抓实项目建设。紧盯“五个一批”,建立项目策划联席会议制度,重大项目格式化管理机制,年初、年中、年末常态化检查等机制,不断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效。去年全市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82.6亿元,占年计划118.2%。今年1—7月,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45.29亿元,占年计划70.1%。一批调结构、补短板、增后劲的项目加快推进。合福高铁开通运营,京台高速南平段、延顺、邵光3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太阳电缆、圣农等增资扩产项目投产,华电邵武火电厂扩建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结合编制“十三五”规划,围绕重大规划、上级政策和投资导向,筛选策划重大项目928项、总投资10768亿元;争取6批113个国家专项建设项目基金60亿元。“围着项目转、盯着项目干”的力度更大、氛围更浓。

围绕稳住工业大盘,做细做实帮扶企业工作。出台工业稳增长“5条措施”,对困难企业实行一企一策,点对点帮扶、一对一服务。针对企业融资难问题,实施封闭转贷、国有融资担保等政策,全市企业应急保障金自2014年成立至今,累计为1571家企业提供96.23亿元贷款周转金,有效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周转难题;针对市场开拓难问题,健全完善地产名优工业品目录,推动线上线下协调联动,帮助企业打开市场;积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南纸、南纺成功重组向新的发展领域进军,津丰食品、南电等一批企业重组正加快推进。去年以来新增入统规上工业企业168家、产值超亿元企业净增100家。

围绕激发市场活力,推进一批纲举目张的改革事项落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实施流程再造,对审批事项进行全面分类归并,推动项目审批提速提效,单个项目从准备立项到办理开工许可提速3个月以上。今年8月31日,市政府又取消市级行政许可事项2项,调整9项,调整后,共保留市级行政许可190项,同比减少23.7%;取消市级公共服务事项13项,调整12项,调整后,共保留市级公共服务事项237项, 同比减少41.8%。

一系列精准有力的组合拳,为“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

发力供给侧 全力增动能

新常态,要有新引擎、新动能。南平坚持扬长避短,把绿色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把创新驱动作为主要路径,把融合发展作为重要动力,积极推进传统动能改造与新兴动能培育双轮驱动。

从最具发展潜力、最具竞争优势和具有一定基础的产业入手,着力做强特色发展新支撑。确定“5+3”产业(食品加工、机电制造、生物、竹加工、新型轻纺5个制造业,旅游养生、文化创意、现代物流3个第三产业)和特色现代农业作为主导产业,逐一明确主攻方向、发展重点、提升路径,加快打造符合自身实际的产业升级版。去年“5+3”产业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比重提升至74.9%,食品加工业产值达到359亿元,成为南平最重要的主导产业。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激发企业创新动力。支持引导企业加快技术、产品、管理、营销等全方位创新,重塑产业链、价值链、效益链。邵武王斌公司主动从生产木制相框向高档红木家具和新型装饰材料转型;南铝发挥自身铝产业链完善优势,开发省内首款铝合金天桥……主动调、主动转,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去年,全年新增入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2家;新增8家企业“新三板”挂牌;新认定中国驰名商标6件,占全省三分之一。

围绕“把绿色产品卖出去”,推动圣农牵头组建绿色产品营销联盟、太阳电缆牵头组建电气电子产品营销联盟。目前,圣农公司已在福建、江西、浙江等地开设门店180多家,并计划在全国1000个县建立1400家“武夷生态食品行”旗舰店,开设2万家专营店,让闽北的优质产品走向广阔市场,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

围绕“把各方游客引进来”,持续开展“低碳之旅·畅游武夷”等促销行动,实施了海洋极地公园、航天体验馆等一批补齐要素短板、丰富旅游内涵的项目,加快大武夷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加大全域整顿提升力度,打造生态与文化相融合的大武夷旅游圈。去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近3000万人次;今年1—7月,全市旅游人数比增17.7%,旅游收入比增21.7%。

互联网浪潮为山区发展带来了无限机遇。全市建成各类电商创业孵化园区16个,6个县(市)列入国家、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政和、武夷山被评为全国电商百佳县。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35亿元、比增79.6%。“互联网+”与“绿色+”的有机融合,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新的平台。

来自市工商局的统计数据,今年1—8月,全市各类市场主体新增22240户,比增3.69%,注册资本金比增12.05%,其中新增私营企业5697户,比增42.6%,注册资本金比增15.4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汇聚成闯荡市场的“满天星”。

拓展新空间 全力建新区

走进武夷新区,但见旅游景观带绿树婆娑,芳草如茵;崇阳溪两岸高楼林立,大道纵横;绿波荡漾的水之厅,湖光山色,景色如画,三三两两的游人或漫步,或小坐,或摄影,或嬉戏;人流如织的高铁东站,站房巍峨,秩序井然,南腔北调的人们在这里来来往往……

见到这些情景,即便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也禁不住发出赞叹——今天的武夷新区,时时都在改变;今日的武夷新区,越来越美了!

武夷新区在行政区划调整获批、高铁时代到来以及省政府出台支持武夷新区绿色发展扶持政策等多重利好叠加之下,按照“先谋后动、集中集聚、经营运作”的原则,围绕“2018年搬迁”目标,统筹好通盘谋划和集中集聚、科学规划和缜密实施、加快推进和要素配套的关系,推动新区建设全面提速。

一批事关长远的公建项目相继建成,南林核心区“四横五纵”城市骨干路网初步形成,新区4所学校竣工,南林、赤岸统建房全部完工,高铁武夷山东站配套工程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

一批围绕搬迁的基础项目全面启动,快速通道、轨道交通、云谷小区、文化中心、艺术中心、崇阳溪综合整治等工程开工建设,商务CBD、金融CBD、绕城高速、森林生态博物院、武夷山新机场等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一批富有活力的产业项目加快落地,我省首条自动化充电桩流水生产线——兴华动力充电桩正式下线,成组投产后年产值将达50亿元;我省首个以航天为主题的体验馆正式开馆,单日吸引游客5000人以上;中国人寿养老养生、福建中医药大学康复疗养、海源碳纤维车身、万达文旅等一批高端产业项目正在积极对接。

2015年,武夷新区完成投资142.9亿元、增长38.3%;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2亿元,比增36%;税收入库4.34亿元,比增109%。2016年,计划完成投资210亿元以上、增长50%。

大武夷构想、大手笔谋划、大项目支撑、大力度推进,一座活力迸发的新兴城市正拔地而起。

顺应新期待 全力惠民生

城乡更美丽、社会更和谐、生态更优美、生活更殷实——顺应群众的期待,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民生优先,持续加大民生投入,补齐民生短板。去年全市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79.61%,19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部完成,实施了一批群众受益面大的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惠民工程,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将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聚焦精准扶贫,把造血式、兜底式、减负式、搬迁式扶贫措施逐一落实到户到人,不让一户贫困户在小康路上掉队;探索建立合作组织带动、龙头企业牵引、资产经营分享、创业支持服务等稳定脱贫机制,让贫困群众既能脱得了贫、还能稳得下来。2015年,全市脱贫3万人;造福工程危房改造5595户;村财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从426个增加到831个。

将生态保护作为绿色发展之基,严守底线红线,严把新上项目准入关,没有新批一个矿产开发项目,没有新上一个重化工项目;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广“养治分离”的第三方治理模式,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城市等国家示范试点建设,全市空气、水、森林覆盖率等生态指标位居全国全省前列。主动承担福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相关改革试点任务,积极稳妥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第一责任,持续深化平安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民生110”网格化服务机制全市全面推广,“四无”平安村创建、农村社会治理“1+3”等机制在全省推广,群众安全感、平安建设知晓率、执法工作满意度持续保持全省前列,综治考评连续三年全省第一。

展现新作为 全力强党建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为新起点,我市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为加快发展、绿色发展打造强力引擎。

——以更鲜明的导向激励干事,结合市县乡领导班子换届,坚持好干部标准,突出凭实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引导各级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多干事、干成事。全市提任干部中六成以上来自重点工作一线;推动干部能上能下,去年共调整不胜任不称职和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处、科级干部24人。

——以更刚性的机制推动落实,围绕“三比一看”活动,进一步建立健全调度会商、督促检查、情况通报、奖优罚劣等机制,加快在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领域建立一套可看、可比、可控、可查的刚性机制,推动责任落地、工作落地。

——以更过硬的作风带好队伍,提出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机关效能13条具体措施,组织开展机关作风提升年活动,加大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和庸懒散拖等行为查处力度,去年以来,共对261个单位及个人进行效能问责……向作风要效率、向制度要红利,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实、干、拼、创”的热情和干劲,为闽北经济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好环境。

站上新起点,迈开新步伐。

面向“十三五”,南平“致力做好绿色发展、投资带动、消费拉动、转型升级、扶贫攻坚、城乡一体‘六篇文章’,突出加快武夷新区建设这个重点,确保实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全面脱贫、赶上全省发展水平的三大任务”——期许殷殷,华风猎猎。闽江之源,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南平要闻
更多>>南平民生
  • 新闻图片
  • 生态南平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