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福建日报看南平 > 正文

一个人的林业实践与一个县的林业试验

2022-07-01 15:55:4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艳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我们的立地条件很适合林木生长。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在顺昌建西林区有一条中国南方最长的森林铁路,将顺昌的木头源源不断送到全国各地。”老赵回忆道。

与此同时,在老赵的记忆中,“顺昌似乎每隔几年就会受到洪灾的侵袭”。

他清晰地记得,2010年6月18日,顺昌县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全县近半乡镇过程雨量达300毫米以上。由于山体大面积滑坡,元坑镇宝庄村内甚至形成300多米宽的“堰塞湖”。

“一旦发生水土流失,我们的林子也是整片整片被冲掉。”老赵说,水患频发给林木生长带来巨大的不良影响,他们也由此开始反思传统林地经营模式的弊端。

长期以来,当地林业人秉持“七刀八火”的作业习惯,即在农历七月对采伐迹地锄草,八月进行炼山,以草木灰作为来年造林的肥料。“炼山造林容易引起森林火灾,因此,我们的林业改革就从改变‘一把火烧光’开始。”老赵说。

2003年,顺昌县国有林场在全省率先开展不炼山造林试点工作。所谓“不炼山造林”,即在树木砍伐之后,不放火烧山,而是用柴刀、耙子等器械清理采伐迹地后种植苗木,是一种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造林方式。

不炼山,使得采伐迹地上的一些天然阔叶树保留了下来。

“我们的土壤存在一个问题,皂苷、沙砾含量高,很少有石头。如果种植的主要是浅根系树种,缺乏保水固土的作用,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老赵说,“而一棵阔叶树就是一个小水库。作为深根系树种,阔叶树就像钉子一样把山体固定住。”

但在以前,“一把火烧光”后,只种杉木。

杉木是我国南方主要用材树种。受经济利益驱使,地方政府和林农都十分看重杉木种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油锯伐木的轰鸣声中,顺昌县种类繁多的阔叶林成片消失,重新种上的大多为杉木等针叶树种。

开展不炼山造林试点后,顺昌县国有林场开始有意识地保留前一代林分中的阔叶树,推广“采伐时保留阔叶树+不炼山耙带整地造地”的造林模式。

然而,这在当时却引来争议。

试验田里见变化

争议,源于森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博弈。

由于悠久的栽培历史与较高的培育水平,顺昌有着“中国杉木之乡”的美誉。大众普遍认为,在林地里保留阔叶树,杉木的亩均蓄积量就减少了,经济效益也就跟着大大减少。

老赵和他的同事们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压力。

1  2  3  4  5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