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县域风采 > 正文

打造“浦城收一收”全产业链——国家现代农业(水稻、油菜)产业园激活粮仓特色新动能

2025-08-04 18:22:3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8月4日讯(通讯员 图/文 徐裕 马啟燕)福建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现场会指出:“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着力做大做强富民特色产业,优化县域产业布局,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抓好产业平台建设,打造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有力促进农民增收。”素有“福建粮仓”美誉的浦城县,正以入选国家现代农业(水稻、油菜)产业园为战略支点,循着“浦城收一收、有米下福州”的农耕脉络,全力推进县域内农业产业园建设。

2024年,浦城县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水稻、油菜)产业园(以下简称为产业园),规划总面积1827平方公里,涵盖石陂镇、忠信镇等7个乡镇,以“一心一带三区”为空间骨架,即一个粮油产业综合服务中心、一条粮油加工产业集聚带,联动产业发展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完善园区水稻与油菜产业研发、示范、生产、加工、收储、物流、服务全链条功能,形成“一心强力驱动,一带有机串联、三区协同发展”的格局。

五位一体 打造全链服务体系

“以前收粮怕下雨,现在烘干中心就是‘定心丸’,场地和人工都省了!”农户的朴实话语里,满是农业服务升级带来的踏实获得感。

日前,走进富岭镇茅洋林场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机器轰鸣与建设者的身影交织成动人图景。这座由镇乡村振兴公司主导建设的现代农业服务阵地,正以“育—种—管—收—储”五位一体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为产业园插上科技与效率的翅膀。

“我们创新推出‘国企+合作联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就是要让服务顺着农心走。”富岭镇综合农事服务中心负责人蒋金顺指着墙上的服务清单介绍,“中心提供订单式、保姆式、托管式三种套餐给农户‘点单’,中心按需‘派单’。”通过规模化服务降成本、统一采购享优惠、技术应用增效益等措施,农户每亩可减支100元、增收120元,全镇年节约成本将超100万元。

富岭镇茅洋村村的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机械升级

从1.0阶段的简易农机仓库,到2.0阶段的初级设备分散管理,再到3.0阶段的全流程服务体系,茅洋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的“五位一体”,是产业园迭代升级的生动缩影。烘干、育秧、仓储和全程机械化服务四大功能区“各司其职”,让“看天吃饭”的传统耕作,逐步被精准高效的现代农事取代。

作为产业园的“毛细血管”,浦城县以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为强力驱动,全力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目前,忠信、富岭、临江、石陂等乡镇的现代化粮食产业公共服务中心与水稻育秧工厂已相继建成投用。这项总投资超7900万元的建设工程(含中央财政奖补2230万元),不仅是硬件设施的升级,更是“藏粮于技”理念的深度落地。接下来,莲塘、仙阳、管厝3个农事服务中心,以及石陂、富岭等3个中心的二期工程也将陆续启动。

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也让现代化生产要素得以畅流田间。园区内291家合作社、436家家庭农场串联起4.93万户农户,孕育28.11万亩水稻与6.4万亩油菜。2024年,产业园总产值已突破84.13亿元,其中水稻全产业链产值58.08亿元、油菜6.06亿元。

在此基础上,浦城县精准布局现代种业提升、绿色防控示范及田园清洁、水稻高标准工厂化育秧中心、农文旅融合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粮食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粮油产业科技平台建设、区域品牌建设,以及“浦城大米”区域品牌推广八大重点项目,昔日单纯的“粮仓”,已蜕变为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枢纽。在全国53个同类园区绩效评估中,浦城县国家现代农业(水稻、油菜)产业园跻身第15位。

科技赋能 筑牢联农富农纽带

如今的浦城,正以产业园为平台,用科技的力量改写着农业生产的传统叙事,从“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迈向“知农时、顺农需”的主动作为,谱写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篇章。

走进浦城再生稻科技小院,目之所及皆是关于水稻发展、种植技术等稻产业相关的展示,这里是“藏粮于技”理念的生动实践地,更是石陂镇以科技赋能产业振兴的前沿阵地。依托当地突出的产业优势,石陂镇紧扣农户发展需求,通过示范基地的辐射引领,已成功推广36项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据悉,当地已连续4年实现“亩产吨粮”目标,亩均利润从最初255元大幅提升至1000余元。

石陂镇再生稻科技小院

科技服务的普惠性,同样给农民带来了甜头。“托管服务帮我们掐准农时、用对技术,亩均增产5%至8%!”临江镇锦城村种粮大户周小荣算起收益账时笑意盈盈:全程机械化作业每亩减支80至100元,订单收购每斤还能溢价0.2元左右,单季稻下来,200亩地就多赚了近2万元。

科技,不仅是增产的“利器”,更是联结农户与产业的“纽带”。园区内6家省级、10余家市级粮食产业联合体,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模式,已带动2万余户农户发展订单基地15万亩,让科技红利稳稳落进农民的“钱袋子”。双海种业、旭禾米业等龙头企业牵头,构建“研发在院所、转化在园区、受益在农户”的协同机制,使园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72万元,较全县平均水平高出31%,科技赋能的“增收效应”持续释放。

浦城县还深度联动福建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等院校,共建米业产业研究院、谢华安院士专家团队科特派工作站、双海种业科学研究院等5个高水平平台,为科技与田野架起高效的“转化桥”,助力科研智慧源源不断地“运输”到田间地头。其中谢华安院士团队在园区内选育的“福香占”水稻品种,经科技小院的试种推广成为可供农户选择的优质品种;双海种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绿香PC111S”“9香S”通过省级认定,为“种业芯片”贡献了浦城力量。2024年,全县37家制种企业完成备案,助力浦城大米产业健康发展,守护福建“米袋子”。

做强品牌 打造产业价值高地

福州市鼓楼区永安街36号,汇诚御金大厦一层的“旭福禾食品经营部”里,66.67平方米的空间承载着“浦城大米”走进城市的使命。“我们靠‘线上+线下’双轨模式拓宽市场,年销量达180吨,成为‘浦城大米’品牌触达消费者的重要窗口。”旭福禾食品经营部负责人游珑说。

这样的场景并非个例,依托产业园的辐射力,一批粮企已将门店开到福州、上海等全国多地。统一包装的“浦城大米”带着《浦城大米团体标准》《再生稻高质量发展白皮书》的品质承诺,通过每年巡回各地的发布会、粮交会、展示会,把“福建粮仓”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

旭福禾食品经营部展销“浦城大米”

“我们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运行机制,通过工作领导小组与产业园管委会来统筹规划和政策制定,利用中央财政资金,扶持了一批批粮企发展。”浦城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服务中心主任伊建东说。2024-2025年,浦城已累计使用中央财政下拨的1000余万元资金,建设与推广“浦城大米”品牌,推动浦城县15家粮食加工企业认证绿色食品产品55个,认证面积达10.28万亩。

据伊建东介绍,园区内产业生态26家粮油加工企业遍布7个乡镇,26.5万吨仓储能力与60%的冷链流通率保障供应链稳定;武夷山水浦城旗舰店、香米哆供销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和85个农村电商服务点构建起立体销售网络,年农产品网络销售额突破1亿元。据悉,目前“浦城大米”产业集聚区品牌突破421.17亿元,相较去年净增11.31亿元,品牌强度845。

“到2026年,产业园主导的水稻、油菜产业总产值突破72.07亿元,优质稻年稳定播种面积保持在27.95万亩以上,水稻、油菜生产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83.5%、65.5%,农民可支配收入增加至3.293万元。”浦城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孙杰表示,“我们将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抓手,全面激活水稻、油菜产业发展动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全力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新标杆。”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