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县域风采 > 正文

浦城管厝乡:三村合一破壁垒 “五指”攥拳促振兴

2025-11-25 17:32:21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11月25日讯(通讯员 图/文 连丽云 陈红 何周超 陈震)“矮化银杏每株之间得留够空间,太密了影响生长,得移走一些……”日前,在浦城县管厝乡六峰村楮林自然村的“粮药套种”基地,六峰村党总支委员,村委会临时工作小组组长叶涛正俯身与农户交流矮化银杏管护经验。这片150亩土地刚结束一轮采收的银杏抽出新叶,不仅是村民增收的新希望,更承载着一个村庄由“散”到“聚”、合力推进乡村振兴的探索。

查看矮化银杏的长势

“我们采用矮化银杏套种玉米,两种作物共生互补。银杏前期生长慢,不影响玉米采光,玉米收割后,银杏继续生长。”叶涛介绍,这种模式最大限度提升了土地利用率,虽然银杏要到第四年才进入盛产期,但前三年通过玉米种植,仍能获得稳定收入。

过去楮林村以种植水稻为主,村民收入来源单一。村庄的未来,路在何方?“如今,村民既能收租金,又能就近务工。有一对夫妻在我们基地干活,一年可以增收2万余元。”叶涛回忆说,那时的楮林、流村、珠墩,还是三个独立的行政村,山水相连,却各自为战。村庄资源分散、资金薄弱、设施落后如同三把枷锁,让其中任何一个村单独发展产业都步履维艰。

楮林有好生态,流村有闲置土地,珠墩有剩余劳力,但要素流动困难,优势难以互补。如何打破“小散弱”的困局?这不仅是悬在乡、村干部心头的巨石,也是村民们求变的渴望。

转机,源于一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变革。根据县委、县政府部署,管厝乡以村庄优化整合破题。今年4月六峰村村委会成立后,首要举措便是对接武夷学院专家团队,编制整体发展规划,统筹推进规划、要素、产业、治理、服务“五大融合”,形成强劲的发展合力。

六峰村

“我们进行充分讨论、达成共识,确定了合并村发展的项目谋划、资源配置等。目前,正大力发展‘粮药套种’产业,在楮林自然村开展示范种植,并逐步辐射流村、珠墩区域,下一步计划将规模扩大至500亩,让更多村民受益。”管厝乡党委委员、六峰村党总支书记李邦辉说。

与此同时,在六峰村流村自然村,150余亩田地已完成流转,明年3月将进行“稻螺养殖”示范,利用田螺疏松土壤、摄食杂草害虫、排泄物肥田,实现稻螺互利共生,形成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我们采用‘乡村振兴公司+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李邦辉表示,这场整合不仅激发了产业新活力,还为村民拓宽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行走在六峰村,一系列基础设施项目正紧锣密鼓推进:亮化升级改造、楮林至管厝村生产道路升级、楮林和珠墩水毁项目修复、流村和珠墩河道清淤……切实让村民享受到了整合的“红利”,一旁观看施工的村民脸上洋溢着期待。“我们将继续深化整合成效,探索农文旅融合路径,让六峰村既有好产业又有好风景、好前景,真正实现强村富民。”站在新村村部前,李邦辉信心满满地说。

三村合并,治理半径扩大,如何避免管理混乱?在流村自然村,一处由民宅改造的“吃茶话事点”,这里集民主议事厅、吃茶话事点和农村会客厅于一体,成为新村深化运用“六要”群众工作法、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示范点。“现在村里大事小事,都能在这里‘村事民商、村事众议’。”村民赞叹道。

村民们在“吃茶话事点”商讨事宜

“村庄优化整合为统筹生产资源、发展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下一步,我们将通过振兴公司导入资金和订单,整合土地等生产资料,以产业助推六峰村的发展,持续做好村庄优化整合‘后半篇’文章。”管厝乡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吴鑫铖说。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