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县域风采 > 正文

光泽县:邻里党建 请“梦里老家”进城

2022-09-28 17:52:2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9月28日讯(通讯员 邱盛林 吴冬香 宁纯)乡下一个家,城里一个家。乡下的是空壳,城里的是空心。怎样让入住城市“老乡”,心也能入住?光泽县杭川镇三凤社区——

邻里党建:请“梦里老家”进城

丢下老家的祖屋,住进城里的高楼。

都说如今的农村人是“老家想回回不去,城市想进进不了;心灵老在城乡之间漂”。眼下,就社会治理而言,城市社区对入住的乡村居民还处在“一无抓手,二无章法,三有责任”阶段,但在农村入住人口占总人口2/3多的光泽县杭川镇三凤社区,那些来自农村的“老乡们”却是归属感、乡情感、幸福感满满。

三凤社区是怎么做到的?日前,三凤社区党委书记吴世尧说,这得从2020年开始的邻里党建说起。

“四共”邀你入群

从送子女外出读书、打工,到帮子女凑钱买房、成家,再到携老伴随子女进城带孙子、当陪读。今年68岁的周家友也和千千万万的农村老人一样,从活了大半辈子的农村来到了县城,从宽敞、便利的祖屋住进了“关门是一家,开门还是一家”的三凤社区华府小区的高楼里。

所幸的是,周大爷很快就从“开门还是一家”走出,进而融入了三凤社区这个大群体。周大爷老家在本县寨里镇大青村当过村干部。作为一名老党员,入住时最担心的还是离老家党组织太远,在县城没有归属感,周大爷说,没想到三凤社区一个邻里党建,就让我们这些来自乡村的人自然而然地进了社区的大家庭。

成立于2019年的三凤社区,14个商品房小区、3900多户、13460多常住人口中,“根”在农村的人口占72%。他们人虽在城里生活,但啥时入住?有啥诉求?社区一概不知,如果他们出了事,社区却脱不了干系。吴世尧说,进了社区门,就是一家人,但要管,连个抓手也没有。

没有抓手,并不是可以甩手。2020年三凤社区党委成立之初,他们就针对社区实际,以邻里党建为抓手,通过红色业委会、红色物业建设和小区党员结对帮扶、志愿服务等活动,形成“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等制度。

“四共”让来自农村村民和县城居民跨越了户籍界限,共同参与社区治理,有了共同的议事、办事、处事权益,虽然家家都关着门,但一走出门也和乡村一样是个大家庭。作为党员,周大爷还以勤勤恳恳为小区居民服务的作为赢得大家的信任,都68岁了,大家还要求物业公司“留下周大爷做保安”。虽然党组织还在老家,但新家同样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舞台。

“三治”请你入住

从离家外出读书、工作,到贷款买房、买车,再到结婚生子、送孩子上学,小黄也和所有从农村出来的中青年人一样,从本县李坊乡长源村的老家搬进了三凤社区华圣澜山小区的高楼里。但人在城里住,心却老牵挂着相距几十公里的老家,就连做梦也是如此。

但小黄的牵挂很快就消失了,且把心事全放在城里这个家和事业上。从乡村入住城市,老人牵挂的主要是乡情、乡愁,青壮年牵挂的不外是爷爷奶奶、老爸老妈,接到城里来,原本帮子女的变成吃子女的,加上不习惯,老人一般不愿意。让小黄少去对父母牵挂的是三凤社区邻里党建的“三治”机制。


这“三治”即由社区党委、驻区单位、红色业委会、红色物业和社区居民形成的“社区居民协商自治、物业管理互联协治和驻区单位共建共治”机制。杭川镇组织委员杨惠说,虽然入住社区有原住城镇居民,有乡村村民、村干部、老师等多种身份,且各有各的隶属关系,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大家都是社区各小区的住户和业主,都有相互的邻里关系。邻里党建则将不同隶属关系的党员凝聚到一起发光发热,再用“三治”机制激发所有住户来管理好、服务好自己的楼栋、小区和社区。

人入住了,就有一份权益和担当。小黄的老爸是村里的老党员,还当过村干部,“三治”机制先是让小黄为父亲在小区找到了“帮儿子”的顺带工作——当保安,老黄也因有事做找到了党员发挥余热的机会——携妻进城,自己为小区居民热心服务,老伴则帮儿子带小孩、做家务,忙完家里活还参加小区的各项活动,乐享城市生活。小黄的梦也随父母从老家到了县城。

“四网”让你共享

进城定居原因多多:有在城里工作,为享城市生活便利而买房定居的;有在外打拼,赚钱了,在城市买房定居的;也有为了让孩子上好点的学,贷款买房,一边打工一边陪读书的;更有为了让孩子有出息,进城租房陪读的。李坊乡杨里村的官道钧老两口,则是为陪孙子读书而住进三凤社区华圣澜山小区高楼的。

官大爷是一名退休农电工,儿子、儿媳都在李坊乡做事,最担心的是进城后面对陌生面孔的孤独、没了活干的无聊和远离乡亲的失落。然而,在三凤社区邻里党建的“倾听居民诉求的‘每一声’和服务居民的‘每一事’中”,官大爷老两口一入住儿子城里买的房子里,便有如鱼儿入了水,过上很惬意的日子。

为了及时了解每一住户的“每一声”,三凤社区由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和邻里网格长、网格员组成了“四级网络”,将全社区3600多户无一遗漏地收入网中,然后通过各级的微信群和小区党建联席会、业委会会议、小区活动、日常聊天等多种形式,了解居民所急所需所盼,然后逐一解决。官大爷说,没想到我的心事只给来访的网格员一说,就把我担心的事解决了。

官大爷说的是真心话。闲不住的他被物业公司聘为小区电工,专业技术重新派上了用场,还在为邻居服务中熟悉了邻居,走在小区里到处有人叫他“官师傅”,他还在小区附近租了一小块地,一有空就去菜地找乡村的感觉。老伴在家忙家务、接送孙子之余还到小区和邻居一起打打麻将,聊聊天,晚上有时也到人多的地方去看看跳广场舞和其它文体活动。官大爷说,没想到老了还过上了城市生活。

采访感言:让“老乡”在新家做新梦

城市的个子,是乡村人撑大的。

但作为城市的新居民,他们又像没迁来户口的上门女婿。因为户籍所在地才算“娘家”:从出生上户口、上中小学划片到上大学开证明至人生每一节点都少不了户籍所在地那枚公章到场,加上祖宗、祖屋、山和田等,这就是农村人的“根”。

当一个农村体制人进入城市体制居住时,城市体制的社区,一是没有户籍的管理抓手,二是没有服务的依据,但作为他们所居住的社区又必须把他们所需所盼甚至生老病死都管起来。正如杭川镇党委书记陈松所说,进了社区门,就是一家人。我们责无旁贷。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没户籍抓手,就以邻里党建为抓手,住户虽有城乡之分,却无邻里之别;没服务依据,就以业委会、物业公司为依托,让“老乡”以共同的业主身份,共同入主社区管理;再加上从社区党委至网格员的“四级网络”伸至每家各户,民声畅通,共享城市生活就成了现实。

去了老家的牵挂,卸了新家的烦恼,迎来城市共享和“梦里老家”进城。这就是杭川镇三凤社区为区内“老乡”做的大好事。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