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供电:三栖全能的“李师傅”
2021-11-05 15:32:0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郑正华 |
分享到:
|
东南网讯 “做好一个记者,我们要向供电公司的‘李师傅’学习,他不怕吃苦,专注专业,在他的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是福建省浦城县宣传部副部长王树瑜在融媒体会议上经常说的一句话。
被称之为“李师傅”的是福建省浦城供电公司新闻中心主任李义友,纯朴憨厚,不善言辩,却是个集“写、拍、编”三栖全能的人物。参加过四川汶川重建拍摄,支援过“尼拍特”“莫兰蒂”“鲇鱼”“金砖保电”、南平特大洪灾等拍摄宣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曾连续五年获得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品牌宣传先进个人、《国家电网报》《中国电力报》《华东电力报》《福建日报》《闽北日报》优秀通讯员,其新闻稿件与图片多次在省级以上媒体获奖。
强势出击 一鸣惊人
2007年7月中旬,李义友竞聘到浦城供电公司担任宣传干事仅一个月内,就接二连三在《国家电网报》《中国电力报》等媒体发表了报道和图片,同时拍摄的录像新闻也接二连三在省市电视台播出。他的强势出击,令同行们大吃一惊,颇不理解,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刚步入新闻宣传行业为何能够如此“频频得手”,一鸣惊人。
李义友徒步赶往服务重点项目建设现场。陈书忠 摄
但是,了解他的人半点也不感到奇怪。在他的家乡,早就是个名人了。由他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开会》《电子琴独奏》《太空霹雳舞》分别获得北片七个乡镇的一、二等奖,高中没毕业就开始在报刊杂志发表小说,在之后的7年内,成了闽北地区发表中短篇小说最多的年轻作者之一。后因种种原因搁笔,但他对摄影的爱好却一直保持下来,从黑白玩到彩色,从135到120胶片相机再到现代数码相机,他陆续买了12台,并且自己制作印相机与放大机,下乡为村民照相。
“只要喜欢的东西,就会用心钻研,直到弄通为止。”这是他的一个特点。1999年,电脑在乡下还是个稀罕物,但他对电脑打字非常入迷。当时电脑非常昂贵,动辄上万元,他只好买了一台学习机,苦练打字本领。2002年,在九牧供电所当驾驶员的他迷上了摄像,并自己购了摄像机。玩上录像机后,他发现用电脑采集视频文件是个难题,于是进城买书,边看书,边钻研,仅用两个通宵,学会电脑采集视频。他的寝室堆满了照相、PS图片处理软件、录像编辑等工具书,多年的勤学与实践,练就了他采集、编辑等过硬本领。
身上集中了如此多种技艺的他,宛如汇聚了高能量的火山,蓄势待发。2007年7月,他在浦城供电公司竞聘宣传干事的考试中,通过打字速度、摄影、摄像、现场写稿四项测试,以总分第一的成绩破茧而出。
纵横现场 才艺大展
2008年初,一场冰灾降临闽北大地,浦城供电设施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断杆倒线,到处一片狼藉。在飘舞的雪花和刺骨的寒风中,他每天与抢修人员奔赴作业点,身上背着的“长枪短炮”轮番使用,不停拍摄,利用自己娴熟悉的拍摄技巧,把电力员工与冰灾搏斗的历史镜头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李义友在冰雪现场采访拍摄。陈书忠 摄
白天在现场,晚上加班整理图片、编辑录像、采写稿件,每天至少在深夜12点以后才能休息……整整34天,他就这样度过的。这一年,人到中年的他第一次没有陪伴81的母亲吃年夜饭,没有出现在抱着他长大的60岁姐姐的生日宴会上,更没有为女儿添置过年新衣服。春节期间,由于饭店关门,在正月初二到初四的三天时间内,他只吃了四餐饭。在他的艰辛努力下,一篇篇从前线发回的报道,在字里行间向人们讲述一个个感人肺腑的事迹;一幅幅图片让人们记住了这个冬春交替太多的故事。他用手中的笔为人们送来了精神大餐、用摄像机给人们带来了震撼的画面,更多地人们读懂和理解了供电人为人民服务的精髓。
他的执着与勤奋也换回了丰硕成果。整个抗击冰灾的岁月里,他的现场图片和报道以及录像新闻,在《国家电网报》《中国电力报》《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等媒体采用后,不仅为各级领导的决策提供了依据,而且得到断电用电户的广泛关注和理解。他的28张电力员工破冰抢修的摄影作品被展览在浦城广场引起轰动。
“供电人太辛苦、太敬业了,连大年三十都上山干活。”
“真了不起,我们为国家有这样的员工感动骄傲……”一时间,对国家电网人的赞誉之词不绝于耳。从城市到农村,男女老少都在感受“有电了,灯亮了”的喜悦!
更令他为之欣慰的是他采写的通讯《党员孙建华的三次选择》在《国家电网报》发表后引起轰动,孙建华也因此代表福建省参加了全国“抗冰抢险保供电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国巡回作报告,他本人也受邀进京,在国家电网总公司气势恢宏的大楼内,有幸聆听专家意见,修改演讲稿。
不畏艰辛 全心投入
在别人的眼中,整天背着摄影机到处拍照,是件非常惬意的事。然而,只有真正做过宣传工作的人,才能体会其中的甘苦。
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四年来,他吃了多少苦已经记不清,但有一次是记忆犹新的。那是2010年6月18日,他受命赴南平电业局支援宣传工作的第四天,随车到西芹镇的西岩、珠峰等村进行现场采访。没想到中午开始暴雨如注,降雨量为360毫米,属历史罕见。他与抢修人员共计60余人的13辆车被泥石流堵在西岩村,当晚,他们吃乡亲们送的面条,睡在潮湿的小学教室。
李义友徒步赶往洪灾现场。叶凌云 摄
第二天,他身背40斤重的摄影器材开始步行,但在拍摄抢修人员翻山越岭的镜头时,双脚深陷在烂泥潭里,一双皮鞋再也拔不出来,永远留在了西芹之路。鞋丢了,但前行的脚步不能停止,为了及时赶回住地,准备第二天的采访工作,他只能赤脚步行。刚开始,他感觉脚底生生地痛,接着被碎石扎出了血,但他咬着牙挺了过来。通过近4个小时的艰难跋涉,终于抵达目的地。
他女儿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原以为爸爸调到浦城工作,可以常常陪伴我,没想到我在浦城一中读高中的三年时间里,居然没有陪过我一次,特别是高考期间,每当走出考场,看到同学们被他们的爸爸妈妈在百般呵护中接走时,我却一个人走出校门,漫步回到舅舅家,在人流汹涌的大街中,我的内心非常的孤独,那一刻,我好想流泪,爸爸,你怎么那么忙啊,忙得连接送女儿一次的时间也没有吗,我可是你唯一的女儿啊……
他怎能不忙,每天平均要写一稿篇,这还不包括编辑录像新闻在内。在他的词典里,根本就没有“节假日”之说。2011年大年三十晚上8点10分,他在新街变台下拍摄供电员工对运行设备进行测温;11点50分,九牧供电所值班人员在老街72号家中为重病卧床的黄正洪大爷家修电热器,他跟到现场进行拍摄,留下了这位大爷人生中享受电力员工真诚服务的最后一张相片。
为了宣传工作,他自己买了两台电脑,一台装在九牧镇自己的家中,另一台装在浦城县的宿舍,而且全部接了宽带,不管什么时候,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写稿发稿任务。为了采访方便,他买了一辆小车和一辆摩托车,在节假日、在公司不方便派车的情况下,他用自己的车赶到现场采访,多年来累计行程数万公里。
新闻路上 囊萤映雪
除了不怕吃苦以外,李义友对新闻工作的痴迷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他的床前永远放着一台笔记本电脑,晚上常常会为了一篇稿子的标题而彻夜沉思,一旦灵光闪现想出好标题,马上起床输入电脑。他的大脑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运转想着如何写稿、拍摄、发稿。由于太入神,难得的周末之时,家人与他对话时经常答非所问,用餐时端着碗饭准备盛第二碗饭时,还不知不觉走进卫生间。在他的人生路上永远没有双休日、节假日,哪里有新闻线索,那里就是他的战场。曾经数个大年三十当天,他与供电所员工一起在冰冷刺骨雪花飘舞的抢修现场度过。
李义友在福建闽清采访时进入农家用随身带的电脑发送稿图。林翔 摄
李义友算得上是一位老员工了,但来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由于新媒体工作的需要,他主动上网自学,虚心请教年轻大学生;为了追求拍摄的完美,刻苦自学无人机航拍技术,通过反复查看说明书、查阅电脑资料、一次次小心翼翼地练习,终于掌握了航拍的基础知识,达到飞行自由、拍摄自如的水平,拍摄出来的画面被省市电视台和媒体大量采用,并在今年7月份国家电网英大传媒举办的全国首届“新源杯”无人机航拍大赛获图片类二等奖。
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多个日日夜夜,李义友坚持在新闻一线,无论是炎炎烈日还是瓢泼大雨,他笔耕不辍。10多年以来,李义友累计拍摄了20万余张图片,摄像资料4000G以上,但从来没有为自己拍过一张相片,仅有的几张珍贵的图片是同事在现场用手机偷偷拍摄留下来的。
他付出了,也收获了,每年在市级以上媒体至少发稿400篇以上,拍摄的录像新闻在中央电视台的《朝闻天下》《中国新闻》《新闻直播间》等频道播过,表现电力员工雨中鏖战的图片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发表,《农电岗位的“牛郎织女”》《温馨小卡片》《涌动暖流的春天》等作品也被众多读者所铭记。在他的抽屉里,一摞摞鲜红的荣誉证书镌刻着他一路走过的风采。(叶凌云)
相关阅读:
- [11-04] 浦城供电女职工在省公司女职工阅读活动中获佳绩
- [11-01] 浦城供电:开展供电所长承包制 激励自主创效增收
- [10-27] 浦城供电:投资300万新建线路服务新城建设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