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文学艺术 > 正文

武夷岩茶“香清甘活”从何来

2020-10-15 09:13:38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郑正华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梁章钜也反复在朋友圈里转发讲述静参道士关于岩茶中小种、名种、奇种的不同特征。尤其是对奇种(包括大红袍)“活”的辨识,乃难度大,须瀹以山中岩泉,才能得出“活”的消息。

梁章钜这段话,实际上是静参道人长期居住天游观,对不同山场岩茶中的小种、名种、奇种有着长久的品鉴经验,生动地概括了品武夷岩茶时须按“香清甘活”这层层递进的四种过程。文出自于梁章钜,经验则先由静参道士得出。后人津津乐道武夷岩茶时,都只说梁章钜,而忽视了“香清甘活”的品质论证,是静参道士的原创。

好久以来,茶界不少人对武夷岩茶等级的划分依据,干脆就用“香清甘活”四个字。实则不然。这四个字是对品茶领悟力四个层面的具体化和形象化,是由表及里的感性认知的升华阶段。武夷岩茶的四个品质标准,先决条件是山场,因此有正岩、半岩、内山、外山之分。再者取决于制作工艺,比如采摘春茶做青,是按“明前”(清明之前)的时间采?还是按“雨后”(谷雨之后)的时间采?是按“一枪一旗”的叶状采摘?还是按“一枪两旗”的叶状采摘?做青时,要茶叶发酵,是否按“三分红七分绿”的标准,做出“绿叶红镶边”的特征来?这些,都关乎“香清甘活”的特征存在与否。

梁章钜还说过:“武夷焙法,实甲天下。”武夷岩茶的“香清甘活”,除了山场是先决条件,做青是必备条件外,最关乎的采用了独到的火焙技艺。焙茶讲的是火功,火功有高低之分,不论是小种、名种、奇种,都要采用炭火烘焙,这就是乌龙茶制作过程中,能让岩茶“香清甘活”的妙法。近些年,笔者参加各种岩茶品鉴活动,在茶席上都少不了听到用“香清甘活”来品评岩茶品质特征的评语。而茶客中的挑剔者,对火香、火功是极讲究的,比如低火留香,中火逸香,高火水香,都与炭焙的技术密切相关。

当然,标准没有绝对。若是你喝到的武夷岩茶,能体现出“香清甘活”,那这就是你认知武夷岩茶的标准了。如今武夷岩茶之王——大红袍,仍保持着武夷岩茶的基本品质特征,静参道士的“香清甘活”四个字,依然是当今众口皆碑的识茶标准。

品武夷岩茶大红袍,必须要感悟到“香清甘活”的特征,方能洞悉岩茶品质的神秘。对武夷岩茶能否感受到这四个层面的独特意境,就看你品鉴“香清甘活”能力的高低。其实品武夷岩茶是相当有讲究的。台湾曾经有个叫连横的历史学家,他也是极喜欢茶的。连横在他著的《雅堂文集》“茗谈”一文中说闽台人品茶,很讲究“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其作用是“三者品茗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连横喝茶的“三必”论,确实是与感悟到“香清甘活”相得益彰的。待客首选武夷岩茶,是有道理的:“武夷之茗,厥种数十,各以岩名。上者每斤一二十金,中者亦五六金。”

当然,“香清甘活”的来龙去脉,也是需深入山场作坊去探寻的。它涉及到岩茶产区地理环境的土壤质地,一茶一品的形成,决定于像“三坑两涧”这样独特的小环境和小气候。若从制茶工艺来说,更重要的是,是否坚持了武夷岩茶的传统制作技艺。当然还有沏茶时用的水质如何,茶叶品质的底蕴是否厚实,也决定着茶汤顺不顺口,下滑咽喉后会不会产生弥久的回甘等等,诸多原因,繁杂斑驳。武夷岩茶在众口难调、众说纷纭中,也只好用“香清甘活”来研判武夷岩茶的真伪了。(邹全荣)

1  2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