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勇争先,绘就南平高质量发展新画卷——写在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一周年之际
2025-10-14 09:05:18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郑正华 |
分享到:
|
日前,“闽江8号”“闽江9号”两艘集装箱货船停靠在南平港装货。南平港为闽北地区主要的内河港口,是连接福建沿海与内陆地区的关键物流节点。 (陈子昕 摄)
殷殷嘱托,声声入耳;绵绵厚望,念念于心。
2024年10月15日至16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建考察,明确提出“扭住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的目标任务,为福建改革发展把脉定向、指路引航。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踔厉奋发,发展势胜。
一年来,南平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奋勇争先、再上台阶”的部署要求,提出“加快打造绿色产业发展的高地、新时代山区深化改革的先锋、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对台合作的品牌、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样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标杆、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目标任务,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全方位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上半年,全市GDP增长6%、居全省第2;1—8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4%,固投增长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7%;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分别居全省第3、第4,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奋勇争先新答卷。
科创赋能,绿色产业迸发新活力
借科技之力,赋能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年来,南平市持续聚焦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加快打造绿色产业发展的高地,围绕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具有南平特色的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
一年来,南平市加快推动绿色产业创新发展,坚持以做大做强一座山、一片叶、一根竹、一瓶水、一只鸡等“五个一”生态优势产业作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着力拓展绿色产业发展新空间,让绿色产业从单点突破迈向集群发展。
这是一组亮眼的数据,也是南平市绿色产业蓬勃发展的印证——去年,全市游客人数、花费比2021年增长33.5%、22.6%,今年1—8月又分别增长15.4%、16.3%;茶、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均突破500亿元,肉鸡全产业链达940亿元,水产业年均增长10%以上,绿色产业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60%,成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
在传统优势产业齐头并进之时,南平市着眼未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上主动作为,积极培育氟新材料、医卫材料、低空经济、新型电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目前东华大学医卫产业联合创新中心已揭牌落地,为医卫材料产业注入更加强劲的科研力量;南平工业园区低空经济产业园开园,让低空经济发展有了新的产业平台支撑,逐步形成“绿色产业稳中有进、新兴产业方兴未艾”的产业发展格局。
要让科技更加精准地赋能产业发展,关键在于更加高效地打通产学研用的堵点。南平市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围绕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持续探索“南平优质资源+专家优秀成果+营造优越环境”联动机制,组建招才引智团队赴上海、江苏等地对接,吸引高校、科研院所人才科创成果孵化转化,为闽北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目前,全市已有28个人才技术成果落地转化,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18%,创历史新高。与福建农林大学签订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及合作办学协议,今年9月首期入驻学生2500人以上,为产业发展储备专业人才。
良好的创新生态,是科创活力的催化剂。南平市坚持“筑巢引凤”,注重“平台+人才+机制”一体推进,已建成74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涵盖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竹产业设计制造检测中心等;在全省率先启动省竹产业链特聘专家团试点,让行业精英更好地为产业发展出谋划策;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增量提质”计划,今年以来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增长13.9%,增速位居全省第2,创新驱动的引擎正越转越稳。
深化改革,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
以改革开放之笔,勾勒发展新图景。
一年来,南平市聚焦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上奋勇争先,加快打造新时代山区深化改革的先锋,主动站位全局,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开拓创新的精神,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南平实践注入了强劲动力。
南平市立足生态大市、农林大市、文旅大市的特色优势,创新建立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1+1”抓改革工作机制,系统推进绿色创新、营商环境、民生领域和农村综合改革,11项改革创新成果获省委主要领导肯定,并在省委深改委会议上作经验交流。
南平市是科特派制度的发源地,在首个科特派服务标准上升为国家、省级标准后,计划通过地方立法出台《促进科技特派员工作条例》,以制度保障让科技红利持续惠及农业农村。
“森林生态银行”是南平市在全国首创的林改机制,有效破解了“均山到户”后林地碎片化、经营成本高、林农收益薄的难题。此后,南平市又升级推出“森林生态银行?四个一”模式——“一村一平台”“一户一股权”“一年一分红”“一县一数库”,目前已累计推动28.75万亩林地林木规模化整合、专业化经营,惠及林农11.57万户,让绿水青山更好地转化为金山银山。
近日,福建省浩洋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厂区突发断电,企业向“企呼我应”平台求助后,顺昌县工业园区管委会迅速联动相关部门启动应急机制,不到15分钟工作人员到场排查故障,当晚12时便恢复供电,企业负责人对此连连点赞。
发挥关键作用的“企呼我应”平台,是南平市创新打造的四大增值惠企平台之一。四大增值惠企平台还包括“惠企政策直通车”、“免申即享”、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除了平台创新,南平市还在全省率先将“一件事”服务向“一类事”拓展延伸,市场主体满意度连续4年位居全省前列。
改革既要让地方更好发展,也要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一年来,南平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推出一系列民生改革举措——“4+N”网格化医防融合让医疗服务更贴近基层;乡镇“幸福里”社区让农村老人“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音、不离乡愁”实现互助养老;就业数智服务平台为群众搭建“家门口”的就业桥梁……这些举措,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享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开放是发展的必由之路。一年来,南平市主动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韩国、日本举办茶文旅推介会、交流茶会等活动,让闽北特色产品与文化走向海外;武夷山至首尔直飞航线通航,架起了闽北与国际交流的空中桥梁。为稳定外贸外资,南平市还通过举办“南平好物卖全球”对接会等活动,助力本土企业更好拓展国际市场。今年以来,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增速位列全省第4,开放型经济发展持续保持良好势头。
两岸融合,生态文旅搭起连心桥
海峡两岸,同根同源。
一年来,南平市聚焦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加快打造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对台合作的品牌,围绕“深化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对台合作”的定位要求,持续在抓深化、拓领域、打品牌上下功夫,全力打造两岸交流合作的“南平样板”。
生态产业合作,是两岸融合的重头戏。第十六届海峡两岸茶博会在南平市举办,吸引众多台胞参与、台企参展,成为两岸茶界交流的盛会;邵武市获批设立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为台湾农业创业者提供了广阔舞台;《台湾桂竹笋材两用林栽培技术规程》省级地方标准立项,推动两岸生态农业技术互学互鉴,让两岸同胞在共同发展生态产业中增进情谊。
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纽带。南平市搭建中华文明两岸高端学术研学坊等平台,举办纪念郑成功诞辰400周年、“中华文明与两岸融合”学术研讨会、两岸青年武夷山打卡季、南台青少年棒垒球交流等涉台特色活动60多场次,岛内参加台胞超2000人次。在文化交流中,两岸同胞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碰撞中加深了了解,在情感共鸣中凝聚了共识。
旅游合作,让两岸同胞共享祖国大好河山。南平市出台台胞游大武夷引客奖补政策,推出“万名台胞游学大武夷”活动,让台胞亲身感受大武夷的秀丽风光与文化底蕴;举办首届海峡两岸(福建)茗宿发展交流活动,促进两岸民宿产业经验共享;在台北设立大武夷茶文旅推广中心,进一步拓展对台旅游市场。今年以来,南平接待台胞数量同比增长139.4%,生态文旅正成为连接南台两地同胞的连心桥。
城乡融合,绘就共同富裕新图景
金秋时节,行走在闽北乡村,处处是丰收的美好景象。
一年来,南平市聚焦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加快打造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样板,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念好新时代“山海经”,召开市委六届九次全会,着力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主动作为、抢抓机遇、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因地制宜探索走出具有山区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
近日,记者走进政和瑞祥竹木公司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繁忙而有序的生产景象——自动化生产线飞速运转,工人们娴熟地操控着新购置的自动色选机,对竹条展开精准高效的分拣作业。
“这台设备可是我们公司与福清市企业携手打造的第四代自动色选机。”政和县瑞祥竹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李锋自豪地介绍道,自该设备投入使用以来,工厂的整体生产效率提升75%,以往在选色环节需依赖15名普通工人才能完成的工作,如今仅需3名掌握设备操作技能的工人即可轻松应对。
去年,在政和县发改科技局的积极协调下,政和县瑞祥竹木有限公司与福建帝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顺利签订了山海协作科创飞地合作协议,约定每年不定期开展互访和交流培训活动,联合组织项目,开展课题研发攻关,按一项目一协议开展合作,共同促进创新发展。
瑞祥竹木的故事,正是南平市深化新时代山海协作的一个生动写照。
一年来,南平市聚焦双方所能所需,深化与福州的对口协作,在福州软件园建成全省首个地市级“科创飞地”——南平(福州)产业创新孵化中心,在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设立武夷山水农特产品展示中心,实现“山”的资源与“海”的市场精准对接。今年以来,42项重点协作项目完成投资62.7亿元。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让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南平市出台《关于以县域为重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在去年实施984个城市更新项目的基础上,今年又谋划储备297个项目,新获批资金20.7亿元,持续做优做强县城。“城市体检”、海绵城市相关经验做法在今年全国城市体检及海绵城市工作部署会上作交流。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共同富裕注入活力。南平市出台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实施意见,连续三年召开现场会推广“千万工程”经验,3个乡镇、29个村被确定为首批省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示范村。运用党建体检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实施“武夷百村”计划,探索乡村振兴公司模式,开展“回家乡来、助乡村兴”活动,用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政策,有效盘活闲置零散低效资源资产,不断做特做旺乡村。同时,推动51个村完成村庄优化整合,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产业共建、共同富裕。
文化传承,让千年文脉焕发新生机
茶香袅袅迎宾客,武夷山水毓灵秀。阳春三月,人们再聚武夷山下、朱子故里。
3月22日,以“文明互鉴与现代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为主题的第二届武夷论坛在盎然春意中如约开幕。来自国内外相关权威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以“两个结合”重要论述为指引,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在沟通中凝聚共识,共话文明传承与发展之道。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编写的论坛主报告《新的文化生命体:“两个结合”与中华文化繁荣发展》正式发布。
最美人间四月天,武夷烂漫好景长。
4月17日至19日,以“培育文化旅游支柱产业”为主题的2025年福建省文旅经济发展大会在美丽南平成功举办,来自五湖四海的嘉宾相聚于武夷山下,共襄文旅盛事,共商发展大计;
4月21日,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福建省委网信委联合主办的“何以中国·闽山闽水物华新”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武夷山启动,将武夷山的无穷魅力、朱子文化的深厚底蕴、茶文化的源远流长、红色精神的传承弘扬娓娓道来,本次活动中“何以中国”“闽山闽水物华新”两个主话题全平台曝光均超过10亿次;
……
这是文脉的传承,也是时空的对话。
一年来,南平市聚焦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加快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标杆,坚决扛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实施文物落图、文保体检、文脉传承、文旅融合、文化出海“五文”工程,着力展现新时代闽北文化的气韵和风采。
全市主流思想舆论阵地持续巩固,文化传承的根基不断夯实——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打造“闽北讲习班”理论宣讲品牌,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方言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理论宣讲“活”起来;推进文化特派员试点工作,编印《文明乡风建设创新案例集》,武夷山市成功获评全国文明城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
赓续闽北历史文脉,各项举措更扎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编制全市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图与文物数字地图,实现古迹信息一键查询、动态监测;在全省首创乡镇党政主官文化遗产保护离任交接机制并在全省推广,让守护文化根脉成为共识;着力打造“书香南平”“书院文化”品牌,《赓续书院文脉、激活时代精神》案例入选全国“建设城市文明、增进人民福祉”论坛优秀案例,成为全省唯一入选案例;建瓯市凭借完好的古城肌理与活态传承的非遗技艺,成功通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省级评估,千年文脉在保护中得以更好延续。
文旅融合,让文化“活”起来、“火”起来——南平市围绕构建大武夷文化旅游圈,加快打造“1+3+3+N”特色旅游产品体系,总投资112亿元的23个文旅项目加速推进——月映武夷通过?激光技术与水幕投影结合?,演绎武夷山水与朱子文化的传奇故事;“闽韵风华”文化大观园重现古代市井繁华;马伏乡村农文旅综合体让游客更好地体验农耕乐趣……
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接连举办,让更多国际友人在南平看见“文化中国”“美丽中国”——举办“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朱子之路汉学青年学者研习营等系列赛事、研学活动1000余场次,招引市域外宾客165万余人次,更好地助力文化流量向经济增量转化,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生态文明,用绿色发展书写新答卷
“武夷山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作为闽江源头、福建的生态屏障,南平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最足的底气也来自生态。
一年来,南平市聚焦在实施生态省战略上接续推进,加快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坚持护绿、扩绿、兴绿一体推进,生态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全国全省前列,可谓生态优先一寸不让,绿色发展半分不减。
护绿,筑牢生态屏障。南平市不断巩固提升“四个全域”目标,创新推行生态体检和“巡山交树制”“巡河交水制”,建立全域责任网格,织密生态保护网。监测数据显示,全市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小流域断面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全部提升为Ⅱ类水以上;河湖长制、林长制工作考核连续两年居全省第1。
扩绿,厚植生态基底。南平市大力推进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等重大项目,首创森林“三改”技术措施——改单一针叶林为针阔混交林、改单层林为复层异龄林、改常绿用材林为常绿彩化花化果化“镶嵌”多功能景观林;实施“四防一提升”工作机制——防森林火灾、防松材线虫、防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防盗砍滥伐、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360.05万亩,全市森林蓄积量达2.02亿立方米、森林蓄水量达83亿立方米,连续三年获评中国“绿都”年度综合评价前三。
兴绿,激活生态价值。作为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南平市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竹、茶、水等优势资源转化为发力点,深入开展生态产品调查和适应性评价,做实生态产品调查、确权、量化、评价等工作。发挥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作用,编制全国首部《碳排放管理员教材》,探索建立全国首个大江大河碳汇标准及方法学,完成全国首笔河湖碳汇交易。二氧化碳监测激光雷达装备研发取得突破,标准气体产业化项目有序推进,为生态价值测算提供科技支撑。如今的南平,成功入选国家第二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实现了从“卖木材”到“卖空气”的转变,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绿色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久前,南平市成功入选首批福建省森林“四库”联动试点区,好生态不断换来好收益。
“开发林下空间,不砍树也能致富。”邵武市在全国首创林下空间流转机制,累计登记存储可利用林下空间面积8.45万亩,预计今年登记存储面积可达10万亩以上。
在邵武市肖家坊镇坊前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展林下种养业,当地推出“云认养”产品,消费者通过电商直播平台在线认养跑山鸡,每只认养费90元,每月支付60元喂养费,可24小时云端监控鸡群生长,每月可获得20至30枚土鸡蛋,10个月后免费得鸡。
这样一算,农民养一只鸡的收入高达690元,在传统森林经营之外,蹚出了一条致富新路。
以绿兴业,林下淘金的故事,在闽北大地不胜枚举。
如今的闽北大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开门见绿、推窗见景,鼓了农民的“钱袋子”,美了百姓的“慢生活”,提升了发展的“含绿量”,也增加了生态的“含金量”。
历史长河波澜壮阔,奋斗脚步永不停歇。
南平全市上下将继续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全会部署要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宏伟蓝图指引下,对照市委六届八次全会提出的目标要求,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高质量谋划“十五五”发展,为福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作出更大的南平贡献。(记者 郑金富)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