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福建日报看南平 > 正文

大山深处铸忠诚

2020-08-24 08:58:5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杉木育种工作前期投入大、回报慢,如果没有‘大林业’回馈国家的思想抱负,是很难坚持下来的。”洋口林场第六任场长李寿茂说,“支持科研就是支持林场的未来”的思想融入了洋林人的血液之中,科研需要林地,场里优先腾挪;科研需要设备,经费优先保障;科研需要力量,人员优先配备。无论哪个时期,林场始终没有停止向科研高峰攀登的脚步。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全国木材市场进入萧条期,低谷时每立方米杉木收购价仅300多元。这让依赖于“木头经济”的洋口林场陷入职工工资都发不出的窘境。“全场在职职工230多人,退休职工130多人,加上林业税负重,压力可想而知。”李寿茂说,科研林的杉木大多是树龄数十年的大径材,市场价格不菲,当时为求温饱,其他地区同一时期与南京林业大学合作的6片试验林全部被砍光。

“勒紧裤腰带也要保住试验田!”李寿茂1970年从福建林学院毕业后就来到了洋口林场,一干就是35年,直到2005年退休。他深知科研林的背后,是不可多得的杉木种质资源,是难得的科研数据积累。为此,李寿茂一方面寻求职工认同,承诺“退休职工先发工资,一线工人再发,干部接着发,我老李最后发”;另一方面,多方筹措资金,向木材收购商赊账。全场上下齐心协力,最终顶住压力,保全了近40年的科研心血。

“林业木材和农业水稻不一样,水稻一年可以两熟到三熟,而一棵杉木从育苗到成熟至少要26年,必须要靠我们林场几代人持续朝着共同的目标,才能往前走。”李寿茂说。一以贯之坚持“科技兴林”思想,洋口林场经营区面积从最初的4.1万亩,扩大到2019年的10.5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119万立方米。从砍刀下保住的1124亩杉木种质资源库,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杉木种质资源库,林场实现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美丽蝶变。

甘舍小我,成就无悔人生

位于白露亭的全国第一个杉木优树收集区内,保存了南京林业大学陈岳武教授及第一代杉木育种科研团队于1964年从闽西北天然林及人工林中收集而来的49个优良杉木无性系树种。这片种质资源库为后续杉木遗传育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了中国杉木遗传的先河。

为了选育出速生、丰产、优质的杉木第一代良种,1974年,陈岳武教授带领林场科研人员在全省开展大规模杉木选优行动。“到了当地,农民说哪株杉木长得好,我们便到哪里去,一棵也不放过。原始森林人迹罕至,大家只能沿着野猪蹚出的路艰难前行。”科研工人黄元锦是林场的爬树高手,他告诉记者,采集优质树种需要徒手或借助梯子,爬到15米以上的杉树中上部采集穗条。

高空作业的危险性、森林天气的变化莫测,为科研工作增加了难度。然而,陈岳武带队考察,没有一点教授的架子,相反还亲自爬树采集,与科研工人们共同吃住。黄元锦还记得,有一回,陈岳武带队到建瓯南雅选优采种,晚上从山上下来,满身泥泞地来到乡里招待所登记住宿,却被工作人员以“客满”为由拒绝了。“头戴斗笠、身背水壶、卷着裤腿,浑身脏兮兮,一见到长势好的杉木,眼睛发亮,二话不说就蹿到几米高的树上,谁能看出他是大学教授?”

1  2  3  4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