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平:翻越“两山”路上“三道梁”
2020-07-19 08:53:14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责任编辑:王俊杰 |
分享到:
|
|
三是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提升治理效能。南平市委改革办常务副主任叶智华告诉记者,南平市结合落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及时总结、提炼基层破解体制性障碍的成功实践,还将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固化为制度、转化为法律,近三年颁布了南平市河岸生态地保护规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办法、城市绿地管理办法等多部地方性法规,进一步推动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升治理效能。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两山”路上的第二道梁是用产业规律推动生态建设,用生态理念发展产业,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南平市通过“水美经济”“生态银行”“武夷品牌”三大创新探索,成功将生态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 “水美经济”为“两山”转化挖潜,让生态产品效用扩大。记者了解到,南平市有大小河流700多条,但多年来水资源利用仅停留在小水电开发。2016年,南平市启动“水美经济”建设,将水流域治理与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相融合,努力实现因水而美、因水而富,目前已培育150多个水缘产业项目,总投资达400多亿元。 顺昌县围绕洋口电站截留形成的湖面建成水美城市长廊,它集防洪、观景、旅游为一体,不仅提升了城市颜值,还让土地价值攀升。“几年前,新城片区土地起拍价每亩80万元鲜有人问津。但水美城市项目启动后,‘生地’迅速变为‘熟地’。”顺昌县双溪街道人大工委主任詹美美说,去年顺昌新城土地出让金高达506.7万元/亩,与2018年初相比,平均每亩上涨235万元。 “生态银行”建设,为“两山”转化搭台,让生态产品潜力变现。南平市借鉴商业银行“分散化输入、集中式输出”模式,搭建起一个资源变资产、资本的转化平台,通过对分散的资源整合提升,引入资本导入项目,促进生态产品增值变现,实现了“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 顺昌县国有林场场长赵刚源说,顺昌拥有林地250万亩,通过“生态银行”平台,零散化的森林资源得到整合、保护和提升,目前平台已收储6.36万亩林地,为林农解决近6.45亿元资金需求。“没想到,原本还要好多年后才有收益的林子,现在就有了收入。”2018年12月,顺昌林农夏六华将自家的9亩杉木幼林存入顺昌森林“生态银行”,如今不仅每个月能领到310元的预期收益,托管期满后,根据山场林木价值,还能再拿到除预付收益成本外的六成纯收入。目前“生态银行”模式已推广至南平市10个县(市、区),越来越多自然资源加速变成优质资产。 |
相关阅读:
- [07-17] 南平:工商业用电优惠政策将持续至年底
- [07-17] 南平市委书记袁毅深入建瓯调研乡村振兴工作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