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 2020 > 南平市2020年两会 > 会议聚焦 > 正文

聚焦产业发展 培育绿色动能

2020-01-06 09:38:02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南平德赛技术装备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设计、制造、安装自动化物流装备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企业不断提升技术,并从国外引进“机械手”设备。图为技术人员对“机械手”进行改装调试。(资料图片)

报告摘登

做大做强七大绿色产业。产业稳则经济稳,产业强则经济强。我们要开展绿色产业集聚行动,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产品结构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绿色环保方向转变。

产业稳则经济稳,产业强则经济强。南平市立足丰富的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选准做优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的七大绿色产业,去年以来,南平市七大绿色产业规模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全年绿色产业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对规上工业贡献率达到96.7%,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

如何进一步加快绿色产业发展,凝聚绿色发展新动能?参加今年两会的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围绕这一话题展开热议,对南平市现代绿色农业、旅游等多个绿色产业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市人大代表吕海是一家集种植、养殖以及乡村旅游于一体的家庭农场的负责人,他建议,要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借鉴台湾、海南等地的绿色农业发展先进经验,并因地制宜地运用到本土。要加大现代农业的科技设施、科技人才等方面投入,推进农业发展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要加大对农产品深加工的政策扶持力度,延长产业链,促进产销一体化,实现现代绿色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市人大代表祖兴洪则建议,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注重产品的控肥减药,推广使用有机肥,要大力推广应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位于南平工业园区陈坑组团的南平三元林产循环经济园。项目由三元集团、南平元力活性炭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利用生物质热能回收利用、热能梯级利用、电解硫酸钠等三大技术优势,实现两个物料循环。重点打造竹、炭、硅及清洁能源等四大产业。 (资料图片)

市人大代表、福建味家生活用品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钭祖军认为,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传统产业升级,需要有创新突破思维,“产业转型不仅仅是产业内部的技术转型提升,更要注重产业间的联系,例如可以将文化创意产业与现代绿色农业、旅游业等多个业态创新融合,以文化创意为产品赋值赋能。”钭祖军建议,政府要加强产业融合的引导,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创新,此外,还要加强文创方面设计人才的引进与培育,提升本地文创产业的竞争力。

“竹产业是绿色农业的组成部分,目前南平竹产业的人工成本偏高,要提高竹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应注重降本增效。” 市政协委员郑军表示,南平市竹资源丰富,发展竹业深加工,能够吸引人员和资金回流,带动乡村振兴。各地要针对竹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进行“补链”,大力支持传统竹加工企业实施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增强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解决制约竹产业发展的土地供地不足、研发经费短缺等问题,持续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

长期从事农业农村经济研究的市人大代表陈礼辉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南平市“力争设立浦城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他认为,种子是农业科学的“芯片”,位于农业产业链的最前端,是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南平市科力种业等种业公司依托福建省育种强所——南平农科所,选育出了一批高产杂交水稻品种。从区域特点上看,南平地处丘陵山区,气候宜人、雨水充沛、光照充足,且昼夜温差大、极端气候少,是杂交水稻育种名副其实的“黄金宝地”。“南平发展育种有技术、有条件。做大做强育种、制种业要成为南平市现代绿色农业规模化、高效化发展的方向。要培育出更多适合南平市种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强的优质稻品种。这也有助于持续打响‘浦城大米’等名优特色农产品知名度。”

张佳、谢冬容、谢金鉴、任艳萍等市政协委员建议,推进智慧农业建设,打造有机农业示范基地,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南平市绿色现代农业竞争优势。

加快优势产业提质增效

去年南平市文化旅游产业实现收入临近千亿元,旅游产业发展亮点纷呈。市政协委员、福建武夷旅游集团副总经理许周妹认为,要乘势而上,加快完善旅游产业体系,丰富旅游产品的形式内容,许周妹说,“各县(市、区)要立足各自旅游资源,结合红色旅游、生态养生游、文化研学游等多种旅游业态,找准自己的独特卖点。”此外,她还提到,旅游离不开吃、住、行、游、乐、购,要在旅游产业中突出对闽北美食的包装和宣传,让游客爱上闽北旅游,赞赏闽北味道,带走闽北特产。

位于南平工业园区陈坑组团的南平三元林产循环经济园。项目由三元集团、南平元力活性炭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利用生物质热能回收利用、热能梯级利用、电解硫酸钠等三大技术优势,实现两个物料循环。重点打造竹、炭、硅及清洁能源等四大产业。 (资料图片)

“乡村景区建设要把握规律、规划先行,不能搞一窝蜂似的,”市人大代表虞朝兵对乡村旅游表示关注,他说,景区建设,特别是乡村旅游景区打造涉及方方面面,包括道路交通设施,从业人员的素质等。旅游“ 硬件”上去了,“软件”也要跟上,打造旅游景点,需要齐全的配套设施,更离不开精心的维护与管理。“乡村景区建设要因地制宜,突出亮点,要有选择性地以点带面,不能盲目求数量,求评级。”

杨建平、姜贵梅、林元昌等委员建议,充分挖掘闽北旅游资源禀赋,从优化旅游经典线路、提升交通运输服务、开展教育研学活动等方面,高品质打造“全域旅游”。同时,积极发挥港澳委员和异地商会作用,加大推介宣传力度,促进闽北旅游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和养生方面的追求也越来越高,灵芝、铁皮石斛等中药材的市场需求也在增加。”市政协委员李晔建议,政府要加大力度扶持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加快推进中药材“药食两用”生产基地试点建设,并与养老服务、医疗康复等行业深度融合,助推南平市健康养生产业纵深发展。

加快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

“近年来,文旅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融合发展,协同推进,数字经济成为文化、旅游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数字化、智能化也渗透到了文旅产业的服务、管理、体验、营销等各个环节。”市政协委员郭翠莲建议,南平市要牢牢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 加快推进“数字+文旅”产业创新发展。“我们应该‘跳出南平看南平’,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如贵阳以大数据为载体,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再以旅游为载体把人带回来,振兴乡村经济,振兴当地旅游,这样的模式就值得我们借鉴。”

“建议加大对浦潭生物专业园等生物产业园区的建设力度、扶持力度。” 市人大代表高德雄表示,南平市有全国同纬度生物资源、天然药物最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蕴藏药用植物品种丰富,发展生物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备做大做强的条件。吸引相关生物企业入驻专业产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表现形式,高德雄建议,按照事权和财权相匹配原则,安排市、县配套资金,从强化落实人才、政策、配套等方面,多举措推动南平市生物产业园区建设。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