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茶”统筹新风劲吹
2024-09-23 09:33:48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陈艳 |
分享到:
|
东南网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陈梦婕 )武夷山市星村镇因茶而兴,坐落其间的燕子窠,背靠白云岩西麓的风化崖壁,怪石突兀,得天独厚的环境塑造了这片上乘的岩茶山场。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在福建考察时,来到南平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察看春茶长势,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如今,燕子窠的这盏“振兴茶”历久弥新,香远益清。
科技风,吹动新势能
燕子窠地处武夷山九十九峰之一燕子峰脚下的山谷地带,因远观状如燕巢而得名。比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里的茶园种植模式更为特别。
“大豆已结出豆荚,我们准备就地翻压还田,为茶树提供天然的有机肥源。”武夷山市首席岩茶厂负责人杨文春是土生土长的武夷山人,与茶叶打了半辈子交道,18岁就在当地茶厂当学徒。他的300亩茶园,就位于燕子窠。
独特的生长环境,孕育出武夷岩茶特有的“岩骨花香”。经过多年发展,茶产业已成为当地致富兴农的支柱产业。但过去,茶园管理趋于粗放。
“一些茶园化肥用量大,施肥方法不够科学,加之茶农习惯清耕管理,茶园土壤逐渐退化。”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王飞说,近年来,武夷山不少茶园土壤出现了水土流失、有机质减少、板结、酸化等问题,影响茶叶品质。
科技特派员为老茶乡带来了科技新解法。
南平是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源地。20多年来,科技服务团队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以现代科技赋能传统农业转型升级。2015年,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植物根系领域专家廖红,以省级科技特派员身份来到武夷山。经过深入考察,她为燕子窠定制了一套方案——“种草”。
所谓“种草”,其实是科学套种绿肥植物:春茶采收后,在茶行中穴播接种高效固氮根瘤菌的大豆;9—10月,大豆压青还田;10—11月,施用茶树专用有机肥后,撒播油菜种子;次年3—4月,油菜压青还田。
“绿肥植物还田后,能够为土壤源源不断地供应天然有机肥料,油菜根系发达,能够活化土壤中的磷钾等元素,促进茶树营养吸收,大豆与根瘤菌共生,还能将空气中的氮素转化为可被茶树利用的氮肥。”2018年,经过几年试验论证后,该模式开始推广。杨文春是最早的实践者之一,对于绿肥的好处,他如数家珍:“绿肥还能丰富茶园生物多样性,增加天敌种群数量,以虫治虫,减少农药使用。”
科技之风,不仅吹满山头,更吹向了武夷山茶产业链条的每一个节点,激活老茶乡的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武夷山坚持科技兴茶,建立武夷山茶树种质资源圃,加快茶树新品种选育;开发茶食品、茶洗护用品等深加工产品,不断延伸茶叶产业链条;开展茶机械研发与推广应用,提高茶叶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应用遥感卫星、通信卫星、数字气象等数字化、智能化手段,逐渐告别“看天吃饭”。
好山好水,孕育出了武夷山茶的好滋味;科技加料,则为这盏“振兴茶”增添了新滋味。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