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文学艺术 > 正文

探访九龙村

2020-10-10 09:07:40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郑正华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许久以来,有些厌倦了城市间的喧嚣,希冀在阡陌红尘中寻找一种纯朴与宁静,一种自然与灵魂的回归。

庚子年仲秋,有幸走进绿水青山中的延平区巨口乡进行采风活动。

九月的天气仍显炎热,夏日的味道依然浓烈,酷暑的风如灼人的热浪,一阵阵从车窗外袭面而来。但有一路的芙蓉花与三角梅盛放相伴,作家们寻访古厝的热情显而易见。小车沿着蜿蜒的乡村公路行驶了三个多小时,当落日的余晖染红了远山的天际时,我们在巨口乡的半岭村停下,今晚夜宿于此。

乡村的夜晚宁静致远,半岭村依山傍水,环境清幽,一条小山溪从村旁流淌而过,潺潺的流水声悦耳动听。此行有许多熟稔的面孔,平时我们两地忙碌,少有见面。但每次相聚,彼此话语投契,很是令人惬意。我们在心喜相见的同时,不由感叹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岁月流转,世事变迁不少。不变的,是那河水和高山,依然流动挺立。

灯光中的半岭人家,古厝依稀散见,树影婆娑、临水成村。我们在一片空灵、一杯清茶之中风雨雷电、品茗论文。田野的泥土芬芳中,有一股野芭蕉香味飘逸而来,细细品闻,觉得身微醺、心微醉。半岭村的夜晚可人,全无一点燥热之感,尽显陌上垄间的清凉惬意。交谈间夜空中忽然下起了雨来,不一会儿四处是烟迷远水,雾锁深山的景象。应该说这是庚子年的最后一场夏雨,有了些许秋雨绵绵,细雨如酥的感觉。气候是逐渐地凉爽了许多,明天就是白露了,看来庚子年的酷暑已尽。俗话说:“白露心不露”,半岭村的夜晚温馨可人,让我们进入一个湿润惬意的梦乡。

写巨口乡的古民厝,必然离不开浓墨重彩的九龙村。说来中国有近一百多个名叫“九龙”的村庄,盖因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九是个大数,也是贵数,而龙至尊,能辟邪驱魔,保护安宁。故以“九龙”为村名,寄托了人们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巨口乡的九龙村与众不同,群山环绕,郁郁葱葱,得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附近有落洋步云桥、茫荡山、溪源峡谷、菖上古堡等旅游景区。九龙村自元末明初建村以来,保藏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自然生态优良,风景独特优美。整个村落依山而建,背靠风光旖旎的笔架山,周边森林植被保护良好,四季分明。村落前面有洋面田近千亩,连绵有七华里之长。形成了村落、农田、山林和谐共生、天然融合的生态宜居环境。细细观去,上百座土厝群依山势层层而上,错落有致,竟有些西藏布达拉宫的韵味。

九龙村土厝群最早建于南宋,历经800年聚集而成。土厝主要为方楼型,外围夯土筑墙,厝内木构建筑,风格独特。 一百多座的土厝让人啧啧称奇、兴趣顿生,其中有称之为“黄金厝”的土厝,主要建材是土。在五行中太阳属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黄金厝依山而建,层叠有序,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熠熠生辉。黄金厝坐西朝东,讲的是紫气东来,敞开东窗,祥瑞吉气,源源不断,家运生生不息。坐落于黄金厝中有一座称之为“山里书房”的土厝,它面对笔架山,背倚龙泉三井。书房以自然石块、石板条为主材构成。书房四周分立巨石,上刻“善、德、耕、读”诸字,寓意积善积德、耕读传家。在书房正中,以石板条组合而成的书桌与椅子构成了“書”的字形。“读”字嵌于“書”之首,构建出读书的效果与意境,并于“读”字上方开设一方“窗”,喻读书是通往外面世界的一扇窗口。

九龙村中的龙泉三井引人兴趣浓厚,相传在南宋年间,闽王后人迁徙到九龙村,在村中央修了三口井,它依坡度平行而建,每口井呈长方形。这三口井为“王”字“三横”笔画形状,每口井中间水流的方向为王字的中间“一竖”,构成一个“王”字,寓意作为闽王后人,饮水思源,不忘祖先。三口井分为上、中、下,最上方的一口井略小一些,供饮水之用;中间这一口则洗衣服、洗菜;最下边一口是搞卫生、浇菜用的。村民告诉说,这三口井到现在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

当我们来到九龙村西口,一条闪烁着历史包浆的“延古驿道”出现在眼前,显得历史沧桑古旧,风情古韵犹存。古道是何时所建?又是谁人修建?没有文字记载。只是传说南宋末时,有个延平巨商见山路难行,来往的商贾们十分辛劳,就修了这条延古驿道,方便了来往的民众。它是延平人古代经商的交通要道之一,全长二十多公里。北起巨口南至黄田,是延平到古田的必经之路。“古风古路仍依旧,今景今韵邀君登。”踏在这条古道上,不由得感叹古人运往行来之途,一路的艰辛。延古驿道作为一种文化,如今愈显得珍贵与稀缺,书对史,传对经,江汉接天流。它与九龙村的古民厝相互依存,是九龙村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和历史见证。

1  2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