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福建日报看南平 > 正文

建瓯唱曲子:坚守乡音的哼唱

2020-06-10 10:47:0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郑正华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无意之中成全

2011年,为了迎接福建省第四届曲艺节,老艺人陈彬铨、陈德泉等人根据建瓯历史故事创作了《全城之母》,由建瓯文化馆组织进行排练。

但在排练过程中,盲人艺人的表演局限性也凸显出来。一方面,老艺人们均为盲人,登台有诸多不便,表演时长也很难控制;另一方面,老艺人均年事已高,如何保证他们的出行及演出安全,也成了一个难题。

巧的是,邹超燕当时负责协助演出。无意中,他拿到了《全城之母》的剧本。

“我从小听唱曲子长大,后来又在市文化馆从事曲艺工作,常听老艺人演唱。拿着本子,我就凭感觉哼了起来。”回想当时的情景,邹超燕说,自己和唱曲子真的是“有缘”。

连续唱了几段之后,同事们听他唱得有模有样,大胆提出,由他作为代表参加曲艺节的演出。本就对唱曲子有浓厚兴趣的邹超燕欣然应允了,正式开始学习唱曲子。为了尽快掌握技巧,他先后拜师唱曲子省级非遗传承人陈德泉和吕万春,希望从他们那里学到最正统的唱腔。

“当时真的是时间紧,任务重啊!”为了练好唱调唱腔,邹超燕经常把自己关在卫生间里,没日没夜地练习。“大夏天的,又闷又热,经常练得大汗淋漓。”

但摆在他面前最大的困难,并不是学艺的劳累,而是周围人异样的眼光。

“都一把年纪了,你做这个干吗?”“唱的东西听不懂,一点意思也没有!”……自从邹超燕开始学艺,这样的反对声、嘲讽声不绝于耳。但他不肯轻言放弃:“唱曲子是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有重要的历史和语言价值。我不仅要学会,还要尽我所能,把我们建瓯的曲艺项目传承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坚持,邹超燕很快习得了其中精髓,成为唱曲子的一把好手。2012年,由他领衔表演的建瓯唱曲子《全城之母》首次登台便轰动芝城,在省第四届曲艺节上获得节目三等奖。他表演的《杨明劝妻》,则获得省首届“丹桂奖”曲艺(电视)大赛业余组表演奖三等奖。

2017年,邹超燕被评为南平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瓯唱曲子代表性传承人”。

旧瓶装进新酒

正如邹超燕所说,唱曲子的传承需要“后继有人”。但随着时代变迁,唱曲子也遇到了与许多非遗项目相同的困境——没人看、没人学。这让身为传承人的他有些坐不住了。

近年来,邹超燕除了自己勤于练习,在推动唱曲子传承上下了不少功夫。在建瓯市文化部门的推动下,他参与组建了一支由十几名文艺爱好者组成的队伍,有创作人员,也有年轻的表演者,为技艺的传续储备了新鲜血液。

2018年,邹超燕将唱曲子引进校园,在建瓯市实验小学开设两周一次的唱曲子课程。除了教授唱调、唱腔外,为了让学生们更深入准确地理解唱曲子,邹超燕还注重讲授唱曲子的故事和建瓯方言的发音,引导他们的兴趣,加深孩子们的表现力。在2018年建瓯市纪念五四运动99周年文艺晚会上,由该校少先队员表演的《最小的人 最大的爱》广获好评。

作为传统曲艺,建瓯唱曲子表演形式简单,以唱为主,分为“单人演唱”和“单人演唱、多人助演”两种形式。如何增强其表现力,使其在文艺舞台上始终能占据一席之地,以及如何反映时代变迁展现当代生活,关系着唱曲子的传承和出路。

近年来,建瓯唱曲子着力推陈出新,创作契合时代发展的主题内容,歌颂人们身边的正能量。以抗洪抢险为题材的《抗洪救灾》、以廖俊波生前事迹为题材的《我是小人物》等唱曲子作品应运而生。其中,《我是小人物》获得“乡音·乡情·中国梦”南平市第七届农村文化艺术节一等奖。

对于唱曲子,邹超燕一直在思考如何谋新求变。“目前,可能在道具和表演形式上做一些变化。但无论怎样创新,我们都有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要保留建瓯唱曲子的原汁原味。”(东南网记者 陈艳 通讯员 叶秋艳

1  2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