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文学艺术 > 正文

苍峡石刻的前世今生

2020-06-04 09:14:34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郑正华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苍峡石刻”旧址位于延平区樟湖镇香山村之东南峡谷岩壁上。明代蔡潮留下“蒙泉”“怀古”“天台蔡潮宦游三至此,嘉靖甲申记”等多方石刻;行书“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传为朱熹所书,另有“清虚洞天”和“碑文”等存世。1990 年因水口水电站建设,三方石刻被切割迁至香山新村,幸留至今。1982 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苍峡石刻,准确地说应该是摩崖石刻群,可是作为集体的概念,如今仅剩下支离破碎的注解:随着原址沉入湖底,多副石刻淹没在水线下苦守着无边无尽的寂寞;而新址似乎为三方“活”在当下的幸运石刻而专设,继而被开辟为公园,静静地接受着慕名而来的游人观赏。

苍峡石刻,以村命名,自然让苍峡顶戴着一份荣光。

老家苍峡是一座笼罩着闽江水汽的村庄,也是旧时从福州沿江溯流进入八闽“延、建、邵、汀”上四府的第一座村庄。或许因了唐元和年间修建福延大道的缘故,自唐以降,它都拥有相当辉煌的村史——唐设静江镇,宋建苍峡寨,明置巡检司,清改塘哨、递运所。二十世纪90年代初,由于水口水电站兴建,苍峡并村搬迁重建,对外以香山村名称谓,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现已成为闻名遐迩的库区美丽乡村——福建省十佳小康库区村。

“两岸青山翠如洗,一湖春水波生烟”。天蓝、山翠、湖清,这是美丽香山的山水佳处。每次回到老家,我都要前往公园,一为看山观水,二为拜访那三方石刻,如老友相聚。走进公园,但见镶嵌于园中央新筑的假山上的正楷“蒙泉”二字,字大如斗,刷上红漆,熠熠生辉。据《南平县志》载:“蒙泉”2字,每字110厘米,宽90厘米,右上款“成化甲午端易(阳)日”;左下款“天台人八岁童蔡潮书于此”,字迹端楷。二十世纪90年代初,水口电站建坝蓄水,为了保护文物古迹,当年村民用切割机切下这一方石刻,却未把 “刻于此”三字完整切割下来一并保留,殊为可惜。遥想当初,蔡潮于成化甲午年(1474)端阳日欣然命笔题写“蒙泉”付刻,谁曾料想这位未及总角之年的孩童,居然留下了一副难得一见的古代儿童书法作品呢? 540多年以后,人们不仅争相以石刻为背景拍照留念,而且还有人兴致勃勃地将“蒙泉”二字拓成字画悬挂,让石刻“活”出了精彩。

这位八岁便能题字的蔡潮,何许人也?蔡潮(1467-1549),字巨源,号霞山,明代浙江天台(今浙江临海市天台县)人,天资聪颖,爱读经典,手不离卷,博闻强识,过目成诵,擅长书法,喜作大书。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迁兵科给事中。嘉靖元年(1522)移任福建右参政,筹措督运军粮协力抗倭,屡有功绩,泉州、漳州等地为他立碑记功。

蔡潮与苍峡有着颇深渊源。其父蔡贻庵曾于明代成化年间任职于苍峡巡检司,蔡潮与两位兄长蔡湘、蔡泾随父在此地度过童年时光。后来,他的两位兄长病殁后,葬于苍峡境内九龙山麓中。嘉靖四年(1525),时任福建右参政的蔡潮第二次到达苍峡,据说也留下第二方石刻“怀古”二字,每字也是一米见方。因1958年修外福铁路,“怀古”被“切”,只留下“古”孤字,如今也憾留水底。《南平县志》留有一段意味深长的文字:“嘉靖四年,参政蔡潮重建,后复毁废。”他重修了九龙书院,是其在福建“多举善政”中的一桩。

今人在香山公园里还能看到蔡潮的第三方石刻,其文另一方石刻“天台蔡潮宦游三至此,嘉靖甲申记。”为楷书。 “甲申”即1542年,“宦游”指外出为官。蔡潮第三次到达苍峡之时,已入暮年。原来,他行将赴任河南右布政使,到苍峡辞行,祭奠亡兄,从此远别,山长水迢,无由再会。蔡潮官休后,回到故乡浙江天台,直至辞世。

蔡潮的三方石刻,虽然记载了他个人成长的断代史,却见证了苍峡村的文明进程史。

“蒙泉”石刻,令人津津乐道它的遗韵丰采,然而,存世更为久远的还是那方竖刻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句的石刻,更是不同凡响,因为相传它为宋大儒朱熹手迹。据《南平市志》载:“传为朱熹所书,文引自唐代王维诗句,每字28厘米见方,每行长160厘米、宽32厘米。”可惜未见落款,留下待解之谜。无论真假如何,这位名满天下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曾讲学于苍峡山中的九龙书院,并留下石刻和手植双榕,让苍峡拥有了“朱子过化处”的荣耀。

如果说能够以文化遗韵示人的三方石刻代表了苍峡石刻群的今生,那么沉没在湖水下的前世际遇,更值得人们同情和慨叹。“苍(旧作嵢)峡岩字在苍峡溪尾边。”旧志记载的方位是正确的,苍峡石刻确实分布于一条长约百米的峡谷两旁悬崖峭壁上,只是这样简略的记载,常令人如坠迷雾之中。所幸,苍峡石刻群旧址离村二里,我小时候常要从这里经过,现到了该对它进行必要的“复原”的时候:一座铁路桥横跨溪涧,人们站在大桥两端,远远地便能望见溪涧两侧崖壁上的“蒙泉”“清虚洞天”巨幅大字,“蒙泉”二字离人最近。大桥一端还有一方巨石紧挨着铁路,光滑的石面刻着许多文字,现在回想起来不太像是洪水记录,依稀记得“盐税”字眼。那方巨石后面还有残垣断壁,被藤蔓覆盖,我疑心那便是明代巡检司的旧址。而蔡潮题写“天台蔡潮宦游三至此,嘉靖甲申记。”因为落款独立于整体碑文,且不难辨认,所以至今我还记得十分清晰。

其实,“蒙泉”语出《周易·蒙卦》,此卦“象”词说“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意思说君子必须果断行事,修善自身,培养高尚的品德。另有“彖”词又说:“蒙以养正。”意思是通过启蒙教育,把蒙昧无知的孩童培养成品质纯正的人。蔡潮题刻“蒙泉”二字,可能与他在苍峡九龙书院接受启蒙教育有关,“蒙泉”二字体现出来的重视蒙学教育、劝人修身、正心入德的道理,对今人还是有很大的启发。

至于朱熹题写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可能发生在“庆元党禁”时。此刻,朱熹正遭受政治打击,但其弟子闽清知县郑君瑞邀请先生游玩散心。朱熹欣然接受邀请前往闽清,路过苍峡寨,有可能他到九龙书院讲学而留下的题字,只不过他还在避难之中不好留名罢了。后来,朱熹从苍峡寨乘舟抵水口时,还写了《水口行舟》诗二首,其中一首诗这样写道: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从自然景观提升到哲理思辨,这是朱熹哲理诗常常表达的内容,“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同样拥有了这份意韵。当然,这方石刻可以让笔迹专家进一步进行鉴定,看旧志记载是否属实,将会给世人一个满意的答案。

我常流连徘徊于公园:历史有时会在不经意间打个盹,当它醒来之时,发现山川早已换形,沧海转变成桑田,不知将作何感想?苍峡石刻历经千年风雨,见证了村庄的荣盛兴衰,成为根植于当地村民心中的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抑或还成为牵动人们乡愁的指向路标。(胡凤俤/文 王商书/摄)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