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福建日报看南平 > 正文

“武夷”之光 点亮绿色南平路

2018-12-18 11:49:54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7月26日,中国南平“武夷品牌”建设发布会在武夷山太伟风景酒店会展中心举办。黄傑敏 摄

世纪赶考 打造世界金字招牌

武夷山,素有“碧水丹山”之美誉,这里保存了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这里文化璀璨斑斓,“古闽越”“闽越族”文化遗存是业已消逝的古代文明的历史见证,也是朱子理学的摇篮。

当历史的时针回拨到1979年前。彼时,武夷山虽是世界公认的生物资源宝库,但是资源无序开发。1959年,武夷山脉核心区设立了桐木国营伐木场,年采伐量在6000立方米,当地村民采伐量也超过6000立方米,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遭到极大破坏。1978年11月,一份内参送到了邓小平同志的案头:福建农学院教授赵修复紧急呼吁保护名闻世界的崇安县生物资源。邓小平当即做了“请福建省委采取有力措施”的重要批示,并在“保护”二字下面划了重重的两条杠。

由此,保护成了武夷山接续奋斗的不变主题。接到批示后,福建省迅速采取有效措施,1979年4月,福建省批准成立武夷山自然保护区,7月,国家批准其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从那时起,生态立市成了武夷山的发展根基,40年来,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武夷山市委书记林旭阳说。1986年,武夷山提出了“以山兴市”的目标,选准与人文历史、生态资源相得益彰的旅游、茶叶等产业,走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时间很快到了1993年。这一年,武夷山决定走向世界,申报自然和文化“双世遗”。但是,市里对申遗的程序、材料知之甚少,可谓“两眼抹黑”。时任武夷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阮雪清挑过重担,开始了一场长达6年的“世纪赶考”。“申遗之前,武夷山已有了许多‘国字招牌’,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但是要想建立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必须摘取世界级的金字招牌,申遗成了武夷山的必经之路。按照《世界遗产公约》规定,同一个项目只有一次申报机会,不得复议。因此武夷山申报‘世遗’是一项没有任何回旋余地的工程,背水一战,退无可退。”阮雪清参与了申遗全过程,被武夷山人亲切称为“世遗太”。

从1996年开始,阮雪清带着7个人四处征集资料,开始了一年时间的文本编写工作。1997年6月,好消息传来,武夷山正式列入1998年申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武夷山再接再厉,用一个月时间完成了申报文本。“从500多张挑出了145张照片,50张幻灯片中挑出20张,制作了15分钟的申报录像,在全国50多个预备清单单位中,武夷山是第一家呈送文本到建设部。” 阮雪清说。

1998年5月,文本五易其稿,正准备付梓待审。不料国际世遗委员会新推出了文本格式,文本需要从头再来。阮雪清清楚记得,5月19日——26日是最紧张、最劳累的一周,一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在中央电视台制作幻灯片时,幻灯片做不出来,我们不吃饭。大家一起连续作战,就着矿泉水吃干粮,下半夜喉咙冒烟,每天要吃掉五六公斤的黄瓜。”回忆昔日的激情岁月,阮雪清记忆犹新,26日下半夜终于完成了第六稿。

此后,为确保申报一次成功,武夷山举全市之力,一场声势浩大的环境综合整治紧锣密鼓展开,保护武夷山大美画卷的美丽与完整。当时武夷镇负责土地、建设的杨一鸣参与整治全过程。他说,大家都有“背水一战”那股劲,从1998年8月到1999年3月,共完成了406户2008名村民的私人建筑和23个公建单位的搬迁,拆除14万平方米建筑,整修168公里旅游公路……仅仅8个月,保护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99年12月1日,经历了漫长的6年长跑,武夷山正式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福建乃至全国对外展示的一扇窗口。

“武夷山能申遗成功,得益于得天独厚、无可比拟的自然与文化资源,这是武夷山双世遗金字招牌的核心元素。”武夷山市委书记林旭阳说,40年来,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武夷山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1  2  3  4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