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贸易套利调查:1亿本金一年兜圈200次赚5亿
三、货物一日游轻松套利 1亿本金兜圈两百次可赚5亿
按照保税区的功能,货物从境外进入到保税区,如果没有进行加工就再次出口到境外的话,货物的价值不会增加。那么为什么还会有如此多的贸易企业将货物在深港两地之间进行兜圈呢?他们从中到底能获得什么利益?
记者跟随装载集成电路的车辆,一路到达了福田保税区内的一处仓库,因为临近下班时间,仓库已经没有来接货。此时,这批价值975万元的集成电路就被司机随意的扔在了仓库外的平台上。也就是说,这批货根本不是急于用作生产的原料。
这种“兜圈”到底可以获得什么样的利润呢?这样的利润又能有多少呢?记者采访到深圳某报关行报关员,然而他对这个问题也纠结了很久,他接触的同一批货一个星期就兜转了二十次左右,后来他听别人说,看似无意义的“兜圈”行为背后有大把利润可图。
业内人士马先生告诉记者,利用人民币“内保外贷”政策,由境内银行开具一年的保函提供担保,境外银行为境内企业在境外的关联公司发放人民币贷款,以深港两地间的利差和汇差进行贸易套利。这在业内几乎已经成为了公开的秘密。
马先生向记者详尽地说明了“兜圈”业务的运作流程。首先,境内企业将一千万存到银行,要求银行开一张一千万的信用证。随后,该企业在境外的贸易企业买进这批货,境内企业把信用证交付给境外企业,之后境外企业就可以凭借这张信用证到境外银行兑现一千万。
货物从香港进口到了保税区以后,境外的关联企业可以再从境内企业手中将这批货买回去,货物再往香港出口一次,境外的关联企业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将这一千万人民币付结给境内的贸易企业。这样就完成了一次“兜圈”业务。如此反复。通过这一批货物不停的“兜圈”,资金就可以不断翻滚。那么这种“兜圈”到底可以套出多少资金呢?马先生了解的例子让记者吓了一跳。

图3
马先生告诉记者,香港的人民币贷款利率一般为2.25%-2.5%,而内地一年期人民币存款利率为3.25-3.3%,可套的利差接近一个百分点;此外,境内企业还可以通过购买境内银行年利率高于4.3%的理财产品进行质押担保,那么利差还可以扩大。如果用美元付汇再以人民币收汇,还能赚取0.48%的汇差。那么每次兜圈的利润就可以达到2.48个百分点。以一亿元本金计算,兜圈200次,就能套入资金200亿元,一年下来套利就可达4.96亿元。
“兜圈”行业就是通过不停的货物进出口,赚取两边银行的利率差价。兜的圈越多也就可以获得越多的套利,业内人士说的这种例子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但是实际上这种情况在一季度的广东并不少见。根据相关机构测算,仅在今年一季度,至少就有400亿美元的境外资金通过“兜圈”方式进入了内地。那么如此大规模的贸易套利,背后的推手到底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