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文学艺术 > 正文

寒泉至考亭:一脉文心渡千年

2025-11-20 09:22:29      来源:福建省建阳监狱   责任编辑:王俊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参加活动的老同志集体合影 福建省建阳监狱供图

闽北初冬,山色犹青,层林点染着晚秋最后的斑斓。福建省建阳监狱组织退休老同志开展“朱子文化”一日游,我们一百二十余人分乘三辆大巴,沐着温柔晨光,不到半个时辰便抵达了心向往之的所在——建阳马伏寒泉精舍。

这里是朱熹为母守墓时创建的第一所书院。寒泉坞偎在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旁,静如遗世独立的梦。新建的精舍白墙黛瓦,素朴庄重,有诗云:“天湖汪汪似眼开,寒泉丝丝连环带;贯通历史续文脉,与时俱进向未来。”我们这些白发人今日来此,只为寻一脉文化的根,触摸那千年不曾冷却的温热。

穿过简约的仪门,脚步不自觉地放轻放缓。敬萱堂里气息端庄,朱子的孝道仿佛正被时光娓娓道来。虚拟学堂中光影流转,恍若看见他当年伏案疾书的身影,《论语精义》《近思录》等经典,想必就是在这般寂静中从心底流淌而出。沿着他的足迹走过讲孝堂、藏书楼,每一幅图文、每一处复原场景,都如悄然开启的窗,让我们窥见大贤忧国忧民的哲思。

精舍旁的熹云湾,则另是一番光景。这里既保留着“宋韵田园”的底色与大宋雅致,又注入了年轻的活力。古雅景致间点缀着新潮小店,竟不觉突兀。老同志们或沿河漫步,或逛步道,或步入文化馆、茶馆、豆坊。新旧在此自然交融,让人不觉放慢脚步,重拾市井烟火的乡村记忆。有人挑选文创小物,有人在粉墙竹影前留影,笑声朗朗,惊起檐角微风。

寻孝寒泉,问道考亭。午后,我们来到宋理宗御笔“考亭书院”石坊前。斑驳的石色是岁月最忠实的记录。步入“沧州精舍”,一条陡峭石阶赫然眼前。一百六十一级,我们缓缓向上攀登。前方便是朱子晚年定居讲学之地,黑白主调的建筑古意盎然。漫步在道原堂、集成殿、庆云楼之间,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古人治学初心轻轻碰撞,触摸“讲学、祭祀、藏书”的历史痕迹。院中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沉甸甸的,“忠孝廉节”之训、“格物致知”之法,承载着古人“平天下”的儒者情怀。脚步极轻,怕惊扰千年前的琅琅书声,怕碰碎梁间回荡的思想余韵。

这是朱子创办的最后一所书院,他在这里著书讲学、传道授业整整八载。蔡元定、黄榦、刘爚、真德秀……多少大儒曾在此切磋琢磨,共铸厚重理学,开创影响深远的“考亭学派”。朱子之学如川之流,滔滔不绝,早已超越时代疆域,汇入人类文明的海洋。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我们又兴致勃勃乘船漫游麻阳溪。舱中古乐低回,两岸风光次第展开——环湖柳堤、翠屏山、考亭浮桥……一一向后退去。清风拂面,时光仿佛倒流,历史的回响隐约可闻。山色空濛,水雾氤氲,处处皆是“诗与远方”。

一溪流水秀空灵,云自无心水自闲。麻阳溪上淡云轻笼,绿林夹岸,清流缓缓,似在诉说这座古城的悠悠往事。昔年朱熹随父访考亭,父亲朱松见此地山水清邃,便对幼子言:“他年可以卜居。”五十余载后,朱熹果然定居于此。这溪水,既是他治学“源头活水”的象征,也承载着“理一分殊”的哲思。正如钱穆先生所言:历史从未过去,它只在今天与明天之间延续。麻阳溪的流向与痕迹,恰如朱子一生的隐喻——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千载文脉,朱子在兹。”这一日的行程,从寒泉精舍到熹云湾、麻阳溪,再到考亭书院,与其说是游览,不如说是跨越千年的对话。我们与历史低语,与哲思碰撞,与不曾中断的文明默默对望。归途上,车窗外熹光已化作满天晚霞,而心头那一脉文化的云间熹光,却仿佛刚刚亮起,温润而长久。(魏常财)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