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良胜:三个“一”书写社区里的为民答卷
| 2025-11-16 16:34:14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
分享到:
|

葛良胜在调解纠纷 南平市公安局延平分局供图
一周后,从邻市一家工厂传来了好消息,女孩找到了,黄某夫妇多年的牵挂终于有了圆满的结局。而这个家庭的团圆,并没有让葛良胜的服务画上句号,此后只要到社区走访,葛良胜总会特意绕到黄某家,聊聊近况,临走时仍不忘那句熟悉的叮嘱:“有困难记得找警察!”
这样的暖心片段在葛良胜的日常工作中比比皆是,帮独居老人换好身份证后,他细心把新证号码存在老人手机的备忘录里;发现租客老肖的孩子因户籍问题无法报名高考,他抱着材料奔波于社区与分局户政部门之间,赶在报名截止前办好了手续……每一张递出的名片都成了葛良胜收集民意的“探头”。
接手社区工作以来,他先后走访外来务工人员家庭3000余户次,采集信息2000余条,真正做到了“不落一户,不漏一人”,让辖区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效能得到显著提升。
一张巧嘴“解”民忧
巧化邻里“心头结”
“社区里的矛盾,大多是‘情’与‘理’的小疙瘩,先听明白诉求,再用实在话把理说透,比讲一百句大道理都管用。”在葛良胜看来,社区民警的“一张嘴”,是化解纠纷的“软钥匙”,能把剑拔弩张的关系拉回温暖的正轨。
去年初秋,村民刘某与黄某因一间柴火间归属问题争执不下,甚至动起手来。原来,四年前,刘某把自家柴火间借给黄某存放杂物,可如今卖房需一并转让,刘某找黄某商量腾退时,黄某却犯了倔:“我东西存放了四年,说搬就搬?哪有这么容易!”
葛良胜赶到现场时,两人仍在相互指责。他连忙把二人请到一旁树荫下,递上两瓶水,耐心劝道:“天气这么燥,大家先消消气,你们都做了这么久的邻居,难不成因为这点小事闹掰不成。”一番话让两人的情绪逐渐缓和。
等俩人平静后,葛良胜才分别沟通。他先点出黄某的难处:“我理解,突然要腾地方,杂物一时没处放,确实犯愁。”见对方默默点头,他立刻提出:“我去跟社区协调,看能否提供闲置仓库临时周转几天,你趁这功夫找个长期存放点,这样行不行?” 转头又劝导刘某:“柴火间她借用了四年,突然搬走确实匆忙,你卖房着急能理解,但能否宽限几天?老邻里处了这么多年,别催得太紧,伤了和气多不值当。”
相关阅读: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