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激励南平市干部群众砥砺前行
| 2025-10-28 09:03:35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
分享到: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南平市广大干部群众中持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主动担当作为、勠力进取,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谭树龙表示,将全面贯彻全会精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持续放大科技特派员制度策源地优势,推动高水平科技人才团队式服务产业全链条技术突破;进一步用好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四链融合”服务机制;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持续打造产业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完善科技政策与成果转化机制,营造科技服务产业发展的优越环境,为全市绿色产业发展贡献更多科技力量。
“作为科特派制度的发源地,延平区坚持发挥这一优势,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全力构建百合种业振兴‘一基因库、两中心、三基地’产业新格局。”延平区林业局花卉办主任、首批省级科技特派员陈文靖说,近年来,延平在种源攻关上,“延平1号”百合通过国家DUS认证,突破了国外种源“卡脖子”问题,实现从年产30万粒到千万粒的跨越,并持续向更高产能迈进。未来,将紧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持续攻关百合种业振兴,努力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贡献坚实的科技力量。
“全会指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为我们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根本遵循。”武夷学院发展规划与评建处处长邱昌东说,“我们将把全会精神融入学校‘十五五’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全过程,主动将学科专业布局、人才培养体系与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深度对接,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培养更多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过去几年,我们通过自主研发,用智能化设备改变了毛竹初加工落后局面,填补了省内高端竹机装备的空白。”福建省上睿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凤祥说,未来,我们有信心、有动力肩负起科技型企业的时代使命,以“实干担当”的精神,努力在竹加工机械的智能化、标准化上实现新突破,为南平打造千亿级竹木产业集群贡献力量。
邵武市发展改革和科技局局长朱睦兵说,近年来,邵武积极开展科技项目研发,解决了一批产业链关键性问题和“卡脖子”技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产业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下一步,将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对接引进高端科创资源,提升本地研发能力;优化产业布局,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在政策引导、人才引进、要素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真正成为邵武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十四五’以来,顺昌县科协以‘科普惠民、科技赋能’为主线,重点围绕林竹、食用菌、柑橘、灌蛋、氟新材料等县域特色产业链,成立绿色高质量发展科技委员会,打出了一套‘平台+人才+品牌’的组合拳。积极对接各大科研院所,实现科技服务全覆盖。未来,我们将围绕林竹产业发展,为顺昌林竹产业向‘双碳’高端市场转型提供样板。整合资源,做优县域科技治理新模式。”顺昌县科协主席王娟说。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浦城县委人才办干部徐文超表示。近年来,浦城县在本土培育和在外引智上下功夫,大力培育适配产业创新的技能人才,带着企业技术攻关需求对接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以“研发在高校、转化在浦城”的思路促成项目落地。“接下来,我们将继续细化人才服务清单,完善人才库动态更新机制,让本土人才有成长空间、在外人才有回归渠道,切实以人才集聚为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赋能,助力县域新质生产力发展。”
(采写:郑可 卢国华 张筱惜 翁蔚如 缪韵 邓贤龙 廖敏恺 李雨姗 邱春静 徐裕)
相关阅读: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