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新闻 > 正文

建阳区推出优质文化资源“惠民直通车”系列活动,让文化甘泉润泽城乡——半城书香 半城烟火

2025-08-18 08:39:38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陈艳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潭阳书舍·水吉西澜书吧里,家长和孩子们专注地听着《糖球》绘本故事,围坐共读的氛围轻松融洽;大庙坪文化广场上,水吉扁肉、小湖杨梅、仁山葡萄、建窑建盏等农特优(七彩嘉禾)陆续摆台展销,文艺晚会的参演人员,也进入了最后的彩排阶段……12日,入秋午后的一场急雨,丝毫未影响到这场即将举办的书香与烟火气交融的“盛宴”——“文润潭阳·水吉站”建阳区优质文化资源“惠民直通车”系列活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近年来,建阳直面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不解渴”、高品质资源“下沉难”的痛点,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探索打造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公益演出的平台载体,推出“文润潭阳”——建阳区优质文化资源“惠民直通车”系列活动,让文化甘泉精准滴灌城乡末梢。

水吉镇,因黑釉瓷器建盏而闻名,所辖区域内保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窑遗址,以及普照塔、联升塔、大觉禅寺等古迹。南宋时期,大儒朱熹曾在此创办“西澜书院”,授徒讲学,理学文脉绵延至今。

“‘惠民直通车’首站到了水吉。”建阳区水吉镇党委宣传委员林涛说,家门口的“文化盛宴”,让百姓有最直观的获得感、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也能有效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园的内生动力。

走进潭阳书舍·水吉西澜书吧,绘本老师吴世萍正通过绘本故事,让孩子们学会表达的勇气,果敢地迈出与他人交往的第一步。“一个乡镇的广场上,有这么一间书吧,真好。”通过朋友圈得知此次活动的自媒体达人林嘉慧,特意从外地赶到了水吉。她说,高质量的公益亲子阅读活动,不仅能让乡镇孩子长见识,还提升了孩子的阅读兴趣,更增进了亲子关系。

而在西澜书吧外,建阳建本雕版印刷、宋代点茶工艺的体验区,早早地聚集了前来体验的人群,他们之中,有在一旁静静观望的村民,更多的是跃跃欲试的孩子。“这是建阳的‘两把刷子’,要不要体验一下?”工作人员按序摆放着牡丹、福、朱子、劝学诗等雕版,让在现场的人们都有机会体验建本雕版印刷技艺。

环绕着水吉镇大庙坪文化广场铺陈开的农特优展销现场,水吉扁肉非遗传承的展销摊位上,有络绎不绝的食客。“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冯启亮、冯俊父子推介自家产品的同时,更乐于向食客们分享水吉扁肉背后的文化,从食材选取到制作技法,“‘土特产’大多‘养在深闺人未识’,要走出去还得有展示的平台,比如像今天这样的活动,再比如短视频平台的推广。”冯俊希望非遗小吃水吉扁肉能在更多的活动中和平台上亮相。

同样是第一次参加农特优(七彩嘉禾)展销的蔡小芳,也沉浸于此次活动让她家产品“曝光量”陡增的喜悦之中。“以前也有听说这种展销活动,但多数时候我们得顾着生产、销售,没办法参加。”蔡小芳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常态化,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到了现场,才知道这场活动这么热闹。”土生土长的水吉人龚丽凤一边用手机镜头记录着活动现场的实况一边补充介绍,“大庙坪文化广场是水吉文艺演出、电影播放的场地,当地人都很喜欢来。”长期以来,龚丽凤坚持用镜头记录家乡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并编辑成短视频发布在相关平台。她说,开始做短视频的契机源于自己拍了一条关于水吉扁肉的视频,当时关注的人挺多,网友互动留言让她觉得做这么一件事是有意义的。

让高雅艺术“沉”下来,非遗技艺“传”下去,红色文化“讲”出来。“文艺、文化下到基层的活动一直都有,近年来活动的形式多元了,频率也更高了。”建阳区文联副主席张鸿说,未来,他们将进一步挖掘和普及建盏文化,积极推动文艺创作者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切实让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活态传承。

“我们下一站,再见。”随着活动落幕,舞台上的灯光渐渐暗下,但广场上的人潮依旧涌动。或许,这就是他们期待的美好生活的状态——半城书香,半城烟火。

记者手记

处于供给“末梢”的基层,一直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也是文化资源下沉落地的难点。如何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直抵群众心坎?这是一道时代的必答题。

采访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随着时代发展,群众接触信息的方式和体量,都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不能再是演出、电影、展板等“老传统”,而要有沉浸体验、互动交流等“新花样”。活动现场,亲子共读是书香浸润,农特优展销是对践行“大食物观”的自信,非遗体验互动是优秀文化活态传承……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要留下来,首先就要让基层群众参与进来、传播出去,激活属于本土乡民的内生动力。

优质文化为啥要送?优质文化为谁而送?优质文化靠谁来送?当我们思考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找到打开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正确方式。就如公益书吧、文化广场这些基层文化硬件设施基本到位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多考虑的,是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内驱动力和活力在哪里的问题。(吴建琼 姜法彪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