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市房道镇创新实施“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农户参与”共治共享治理模式,实现了生态环境从“要我治”到“我要治”的转变——让绿水青山成色更足
2025-08-16 09:14:07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陈艳 |
分享到:
|
一方好山水,满眼皆生态。
立秋时节,走进位于建瓯市房道镇的万木林,仿佛踏入了一片秘境。这里,古树参天,绿意盎然,自然与人文交织成一幅绝美的画卷。
这幅绿水青山绘成的生态画卷,既凝聚着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展现了当地党委政府守护绿水青山的生动实践。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房道镇党委书记叶南春表示,近年来,房道镇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实施“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农户参与”共治共享治理模式,在护好青山的同时守好绿水,推动境内高阳溪水质稳定达Ⅱ类标准,实现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的良好效应。
既护青山,也守绿水
“福建一个村子,一条禁砍禁伐的祖训管了600年,造就了195公顷的万木林。”2015年5月8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凝聚中国社会的“生态共识”》中提到了房道镇沶村的杨家“禁砍禁伐”保护万木林的祖训。
万木林,本名大富山。
600多年前,山主杨达卿为赈济灾民,以“植树一株,偿粟一斗”方式,在这里营造杉木林。杨氏后代遵照祖训,除了公益事业,不动用山上一草一木。当地百姓感念此义举,改称大富山为万木林。
星移斗转,世代更迭,曾经的人工杉木林,已自然演替为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孕育出了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成为全省首批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我国唯一以人工林起源的自然保护区。
“在万木林及其所在地沶村的示范下,房道镇的20个建制村均成为南平市级生态村。”房道镇党委副书记邹志伟自豪地说。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房道镇户籍人口3.6万,常住人口2.1万。全镇森林面积达2117万亩,拥有毛竹林13.4万亩,人均竹林面积达3.7亩,年产竹材超5000万根,被誉为“中国笋都竹乡”的核心产区,是典型的“农林大镇”。
不仅如此,房道镇境内的河流属高阳溪水系,有6条支流,高阳溪在南雅镇汇入建溪,是闽江源头之一。
“早些年,村民为了生计,依托当地资源办起了养殖场和笋制品加工厂,产生的废水直排河道,导致高阳溪水体富营养化,受到一定的污染。”邹志伟说。
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高阳溪则是房道人的母亲河。守护好高阳溪,也就成了房道人的责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重要论断,我们能护得了青山,一定能守好绿水。”邹志伟说。
为破解境内高阳溪水质因养殖污染和笋加工厂污染影响的“生态恶化—生产受阻—民生受损”等突出问题,房道镇在上级党委政府以及生态环境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对高阳溪流域展开了系统治理。
生态体检,分类施策
饮用、灌溉、游泳、洗衣,这是土生土长的房道人关于高阳溪的幼时记忆。
今年44岁的魏建明是房道镇上痒村人,他从小在溪边长大,也见证了这几年溪水“清清浊浊”的过程。
“从6年前养鸭开始,我就知道养殖污水不能直排入溪,因此在鸭场里修了三级沉淀池。”魏建明说,去年,在镇里指导下,他还在鸭场里搞了雨污分离,拿到了政府2000元奖励。
不仅如此,镇里的乡村振兴公司还购置了专业吸污车,只要魏建明一个电话,吸污车就会到他的鸭场里作业。
在房道镇,像魏建明这样的养鸭户还有不少,在镇里的指导下,他们积极规范自己的养殖场,为高阳溪流域治理出力。
治水非一家之责,“九龙治水、各管一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往只能治标不治本。高阳溪水质污染问题,表象在水里、问题在流域、根子在岸上。
“得益于南平市‘生态体检’共享平台,我们对高阳溪流域开展全面排查,确定了主要污染源56个。”房道镇环保站负责人范建成说,56个污染源中,养鸭场20家、压榨笋厂36家。“养殖污水和竹笋压榨废水经过简易沉淀池后,直接排入河道,导致高阳溪水体富营养化,受到污染。”
此外,高阳溪及其支流周边的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覆盖率不足,部分村庄仍依赖传统三格化粪池简易处理,污水直排、混排现象突出。同时,还有农田退水影响等,也影响高阳溪的水质。
“我们及时指导20家养鸭场和36家压榨笋加工点完善纳污管网、实施雨污分流,并配套建设粪污收集塘和压榨废水收集池等措施,实现源头截污,避免废水直排河道。”邹志伟说,同时,镇里还专门召开鸭场规范养殖表彰大会,对完成雨污分流、清污分流改造的养殖户给予奖励,形成示范效应。
不仅如此,房道镇还积极对接上级生态环境部门及第三方,结合当地实际高标准谋划了《高阳溪流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一、二期)》等环境综合治理提升项目,进一步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及农田退水影响。
共治共享,变废为宝
“压笋压出来的水,我们不会直接排到河里,因为它是田里天然的肥料。”建瓯市四季红笋竹专业合作社法人雷华荣说,他们建有收集池,压榨笋厂的废水,经过收集沉淀后,可以作为稻田肥料。
压榨笋厂的废水,经过收集沉淀后,可以当做稻田的天然肥重新利用。那么,鸭场的粪污水如何变废为宝?
“鸭场的粪污水经过沉淀发酵,就变成有机肥。镇属乡村振兴公司接到农户电话后,会安排吸污车上门服务,将其转运至有需要的竹林,作为灌溉肥使用。”范建成说,曹岩村村民黄立平等人就是第一批受益者。
2024年10月,黄立平家的4亩多的毛竹林尝试着用了从鸭场转运来的“有机肥”,今年就看到了效果。
“我今年挖的竹笋有1000多斤,比以前多了200多斤。而且,竹林出笋时间更久了,笋还长得更大。”年近花甲的黄立平笑着说,“今年,我很早就预定了要再浇灌有机肥。”
邹志伟表示,房道镇这一做法,打破了“空间阻隔”,实现废水从养殖环节和笋加工环节向农业生产环节的有序流动,打通废水变“肥水”的关键链条,有效遏制了废水对河流、地下水等水体的影响。
治水亦非一日之功,做好日常的监管是保障水质“长治久清”的必备工作。
为此,房道镇探索立体化巡河监管模式,成立巡河专班,对辖区河道开展污染源全覆盖巡查,强化“村村交水”治水模式,在各交接断面设置水质公示牌,不断加强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的协调沟通,确保水质达标。
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7月,高阳溪垄上中桥省控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水标准,房道镇的水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房道镇构建的“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农户参与”共治共享治理模式,让当地群众成为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实现了从“要我治”到“我要治”的转变,也为同类地区破解“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矛盾”提供了参考。
“生态环境好,老百姓就多了一份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我们将咬定目标,坚持不懈,久久为功,让青山常在,护绿水长流。”叶南春说。(卢国华 郑可 魏剑生)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