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历史 领略风华——2025年“亲情中华·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南平营侧记
2025-08-08 09:06:52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
分享到:
|
华裔青少年在下梅村感受明清建筑特色
朱子像前郑重一拜,感受尊师重道的理学精髓;
面对宣纸提笔蘸墨,用稚嫩的毛笔练习横竖撇捺;
温杯洁具试泡岩茶,解锁岩骨花香的回味无穷;
体验前沿“黑科技”,探索闽北大地的产业未来;
……
7月26日至8月4日,来自2025年“亲情中华·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南平营的25名华裔青少年,走进建阳、邵武、武夷山、光泽四地,在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课程学习和参观游览中,寻访祖(籍)国的历史文脉与发展变迁。
参与本次活动的孩子们来自意大利、美国、英国、西班牙、葡萄牙、匈牙利、澳大利亚、新加坡、老挝、日本等10个国家,年龄在12至19岁不等。在长达10天的深度游中,家乡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给这些华裔新生代留下了深刻印象。
“触摸”感知历史
用“七汤点茶法”击打出乳白沫饽、尝试制作竹编小船、冲泡一壶岩茶请小伙伴们品鉴……琳琅满目的非遗体验项目为这次闽北行缀上南平独有的风味,令“赓续中华文脉”主题在一次次亲手实践中巧妙体现,让孩子们认识并爱上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
在建阳武夷花花世界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员们坐在建盏拉坯机转盘前,尝试将平平无奇的泥桩变为心仪的杯盏模样,双手裹满泥土,脸上却满是挑战成功的喜悦。
“我一直想有个专门喝岩茶的茶杯,这次建盏拉坯体验真是太棒了!”来自美国的陈浠彤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相册里形状各异的坯体,“等有时间,我想体验建盏制作的全流程,烧一个属于自己的建盏。”
“看到行程表时,我就很期待制作建盏的课程。实际上手,我才发现这真的很有挑战性。”何心悦说,亲手尝试捏坯后,她对建盏的内涵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不仅是美丽的茶具,从成型到烧制的每一步都承载着制作者的心血,透过建盏,可以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沉稳、典雅的一面。”
茶韵连接古今
“品味武夷茶韵”同样是本次南平营的重要议题。漂洋过海的武夷茶香始于何地?为何迷人?深入武夷山水,小营员们用自己的五感找寻答案。
走进武夷山下梅村,脚踏石板路,青砖黛瓦间,古街、廊桥、古埠头等“见证者”向大家讲述17世纪,数不胜数的“黄金树叶”在这里登船,开启“万里茶道”的故事,而“竹筏三百辆,转运不绝”的繁华,也映衬出客商、茶人奔波千里的汗水。联想起家中长辈远赴海外打拼的经历,孩子们对中国人骨子里的拼搏奋斗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
“听导游老师说,这些古民居已经有几百岁了,它们是怎么保存到现在的呢?”走进下梅村标志性古建筑邹氏家祠,气势宏伟的门楼、精致的雕梁画栋让小营员石胡梓豪感叹不已:“当时依靠经营茶叶,能建起这么大的房子,现在还能闻到茶香,茶带来的变化可真不小。”
“一片叶”不仅串联起古村与今人,还为青少年打开了交流情谊的契机。在南平市青联与南平市侨联组织的“武夷之友 茶香传情”活动上,在美国生活的陈晋贤“晒”出了与伙伴们合作赢下的“战利品”——白瓷品茗杯,“我们组一起‘头脑风暴’,在盲品大红袍游戏里猜中了三款茶。”他兴奋地说,“武夷山的同学们熟悉各种茶的特征,我向他们学了不少茶的知识,回家也能小露一手了!”
浅探产业新貌
探秘圣农博物馆,破解“一只鸡”的养殖密码;深入“竹立方”,感受“一根竹”的无限可能性;走进南平城市规划展示馆,全面感受城市的发展变迁……闽北大地10日游,对华裔新生代来说,不仅是九曲溪泛舟、游览武夷梦华录的“游山玩水行”,更是近距离了解特色产业情况,从新的视角看见南平发展成就的“发现之旅”。
“在邵武的元·和平数字体验馆里,通过数字档案看到和平古镇古建筑细节的体验,让我印象深刻。”夏令营之行,让在日本学习生活的高中生谢凛那对南平的数字技术有了新的认识。“在南平,很多景点用上了AR、VR、人工智能来展示历史文化、风景名胜,角度更多,感觉很新奇。”
“我爱中国!我爱南平!”在依依不舍的道别声中,来自海外10国的华裔青少年们背上行囊,带着新见识的家乡风貌、新结交的好友情谊,与这次收获满满的“寻根之旅”告别。
作为营员代表,来自匈牙利的姜迎春以茶为喻,在闭营仪式上分享了自己的收获:“武夷岩茶初尝微苦,回味却甘甜悠长,就像这次夏令营的经历,过程或许有汗水与挑战,但留下的却是满满的成长与美好回忆。”
正如她所说,不少孩子的手机相册里,存满了翠丽的武夷山水、喷香的南平美食和同伴的灿烂笑脸。经过这次旅程,父母、祖辈常常提起的“故乡”,在华裔青少年们心中有了更清晰的模样。南平营期间的珍贵回忆,将化作华裔新生代对家乡故土的眷念,也将成为他们带回家庭、学校的“中国好声音”,向更多海外游子、友人展示南平的人文风貌。(程若兰 谢渊涵 文/摄)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