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新闻 > 正文

武夷山首批65名文化、乡村规划特派员下沉乡村,挖掘资源亮点——寻脉“播种”,激活乡村“一池春水”

2025-08-08 09:07:17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黛瓦白墙,清水绕村,白鹭翩跹。

8月3日,在武夷山五夫镇兴贤古街,朱子讲学旧址化身研学课堂,一群青少年穿梭于兴贤书院、朱子社仓、刘氏家祠等地,感悟历经800余年流转不息的朱子理学文化积淀……

复旦大学旅游学系教授沈涵是结对五夫镇五夫村的文化特派员。一个多月来,她带着团队跑遍了五夫镇,梳理各村的日常场景,给派驻地文化建设“把脉问诊”,以便将古镇的自然风貌、文化肌理等元素,融入兴贤古街整体形象提升之中。

在武夷山,有一批像沈涵这样蹲点驻扎乡村、寻脉“播种”的人。今年6月以来,南平创新推行文化特派员制度,武夷山根据部署,首批选派65名文化、乡村规划特派员下沉乡村,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想点子、找资源、塑品牌。

播撒文化振兴“火种”

理学、书院、宗祠、牌坊、龙鱼戏、社仓法……当一个个关键词落满笔记本时,沈涵灵感涌现,“我们的出发点是让沉睡的历史‘活’起来,用沉浸式体验,串联非遗技艺、民俗展演、研学课程等业态。”

7月下旬,沈涵带着团队与方案,经与五夫镇党委沟通,向当地文史专家请教,走村入户调研记录村民需求等,勾勒出兴贤古街提升项目的主线——围绕“解谜书”这一主题,提升视觉体系,开发导览系统,搭建游戏化场景,打造可体验、可触摸、可感知的乡村文化IP。

“我们着眼于寻找文化‘种子’,让它在乡村‘生长’出时代的果实。”在沈涵看来,提升不是简单的修缮,应当在保留古街原始风貌的同时,优化全线旅游业态,打造集文化传承、旅游观光、研学教育于一体的文旅新地标。“要‘送文化’,更要‘种文化’。让游客获得深度体验与情感共鸣,也让村民在文化传承中找到认同感和自豪感。”

文化特派员,看似是一个人,实则是一个团队。他们与强大“后援团”的友情互动,为乡村规划带来强劲动力。文化特派员之间的“朋友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也为乡村发展带去精准有效指导,促进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和文旅人才培养。

“历史是五夫最宝贵的‘家底’,我们要用立体化、可视化的方式,让文化‘动起来’,以创新场景聚集人气、留住乡愁、振兴产业。”五夫镇党委书记刘峰说,沈涵团队的到来正好成为五夫镇“智库”,为讲好朱子文化故事提供人才助力。

激活当地文化“活水”

在武夷山国家公园核心区域,坐落着一个古朴又热闹的小山村,星村镇桐木村。这里是世界红茶发源地,也是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王艺铮的结对村。

“桐木村生态绝佳,但部分农家设施和景观还有提升空间。我们想到链接高校设计力量,用年轻人的创意为传统茶村注入新活力。”作为文化特派员,王艺铮依托她所在的同济大学杨贵庆教授团队,为桐木村引入一群特殊的“新村民”。

7月中旬,来自同济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理工大学的58名师生走进桐木村,开展“青春桐木”茶村农家创意设计大学生暑期工作营,为44户茶农院落“量身定制”专属改造方案。

虽然是初来乍到的“新朋友”,但王艺铮已成为村里的“熟面孔”。“希望大家发挥专业优势,将现代设计理念与当地的茶文化、自然景观相结合,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王艺铮怀揣着期待,与小伙伴约定“常回家看看”。

早在两年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杨贵庆便与桐木村结缘,落笔龙渡会客厅、龙渡印象红茶馆等公共空间,在绿水青山间留下“共规、共建、共治、共享”的注脚。

“本次跨校联合深度驻村活动,是教育实践的突破性探索,让学子们扎根乡土、倾听民声,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践成果。”在杨贵庆看来,这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以文化特派员为桥梁,让这一活动落地国家公园内的村庄,意义重大。”

洋庄乡大安村拥有闽北分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军街等丰富的革命旧址群。“如何将厚重的革命历史转化为当代表达?”大安村文化特派员、武夷山市旅游职业中专学校副校长吴芳芳带着思考,走访当地文联、非遗展演中心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以实际行动作答——培育一支带不走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我们准备邀请本地文化学者、艺术家以及革命先辈的后人一起来讲故事,组织村民和青少年传唱苏区歌谣、排练红土地情景剧,面向市民和游客开设‘非遗课堂’,让受众从‘旁观者’变成‘传承者’。”在吴芳芳的规划中,红色文化将融入村民生活的细节,唤醒人们的乡土记忆,滋养整个大安村的精神气质。

探索武夷路径“良方”

从制度设计到项目落地,从古街活化到产业融合,从红色传承到青春赋能……自6月15日启动仪式至今,奔赴武夷山10个乡镇、街道的65名文化、乡村规划特派员,已完成第一轮驻村调研。随着他们躬行实践,一个个富有创意的文化项目如雨后春笋,正在成为撬动乡村发展的新支点。

借鉴浙江省文化特派员工作机制,7月底,武夷山出台《文化特派员服务管理制度(试行)》。按照“文化旅游、文物保护、文化规划”三大领域,构建起“双向匹配+团队作战”模式和“选、派、管、用、评、激”全链条工作机制。

这些举措高效落地的背后,是“双向奔赴”的选派方式:当地市委宣传部、组织部、发改科技等部门共同发力,从高校、文化单位、行业协会等机构遴选优秀人才,尽可能将特派员优势与乡村需求匹配,为乡村擘画文化发展蓝图。

“文化、乡村规划特派员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武夷山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黄贵波表示,“我们也要当好‘联络员’和‘服务员’,帮助他们对接政策、整合资源,让好想法落地‘生长’成为好项目,走出一条文化产业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武夷路径’。”

如今,在武夷山的乡野沃土上,文化、乡村规划特派员成为打通优质文化资源下乡“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桥梁,一大批乡村正依托文化特派员制度,激活“老文脉”,汇聚“新人脉”。他们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乡村文化的内生创造活力,并努力从“多点开花”走向“全域绽放”。(张筱惜 王林琳)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