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新闻 > 正文

“稻文化”塑魂 “稻产业”固本 “稻科技”赋能 浦城殿下的共富之“稻”

2025-08-04 09:32:43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殿下——浦城县富岭镇所辖行政村,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稻香福地”、规模种粮产区。全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现场会在浦城召开后,作为现场调研点之一的殿下,接连迎来了建阳、政和等周边县(市、区)的参访团队。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结合规模化经营、科技应用、特色种植及政策支持等多方面策略,更好保护和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近日,本报记者深入殿下村,探访当地以“稻文化”塑魂、“稻产业”固本、“稻科技”赋能,着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

深挖价值,以“稻文化”塑魂

立秋将至,暑热未消,热浪裹挟着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在殿下乡村会客厅里,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正向大家介绍浦城大米种植、生产、品牌打造等方面内容。厅内产品展示架上,展示“不就菜,空口也能吃两碗”的浦城大米,墙上悬挂着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浦城剪纸,透过会客厅偌大的玻璃窗向外望去,稻田如画,不远处立柱标牌上“天成浦稻”四个大字映入眼帘。

“‘浦城收一收,有米下福州’。浦城种稻历史有多久,我们村就有多久了。”会客厅里,殿下村党支部书记张培建侃侃而谈。20世纪70年代开始,村里开展“改溪整田”,对农田进行整体提升,鼓励党员、能人带头,推广使用手扶机、拖拉机等,开展规模化、机械化耕作。到了20世纪90年代,村里就有耕种面积百余亩、年产粮食超5万公斤的种粮大户,他们也因规模种粮而备受关注。2001年,省里特意给村里的种粮大户送来一艘机耕船,以肯定和鼓励殿下村坚持走规模化、科学化种粮路子。

走进位于殿下村的“三稻”统筹展示馆,馆内的醒目位置,陈列着一艘已有些锈迹的机耕船,不仅如此,馆内精心陈列着的农耕器具、稻作文献,更让每一位参观者清晰地了解了浦稻的过去、现在及未来——

浦城牛鼻山遗址出土的农耕生产用具及谷粒标本,见证着浦稻源远流长;

“一艘机耕船的故事”,诉说着走规模化、科学化、机械化种粮道路的坚定;

率先建成全国再生稻绿色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标杆区、山区农文旅融合发展先行区,展现着天成浦稻的使命与力量;

……

“你们看,这附近的会客厅、展示馆、一门三宰辅‘徐氏三贤’纪念馆,不远处的彩绘‘福稻’展示田,都是搞文旅的好资源。”走出“三稻”统筹展示馆,驻足于初心亭,张培建有感而发,“现在就是来玩的人多,消费的少,等村里的餐饮、民宿进一步配套好了,我们准备对接一些研学团队,做大‘稻文化’文章。”

联农共富,以“稻产业”固本

以文塑旅,以文促旅,做大“稻文化”文章,首先得有“稻产业”的基础和支撑。然而眼下,小农户种粮成本高、效益低、现代化程度不高等难题,依然存在于许多乡村。如何调动农户、新型经营主体的种粮积极性?殿下村尝试探索自己的“解法”——联农共富,即立足水稻、油茶等优势产业,引种葡萄、柑橘等特色水果,由村党支部牵头领办农业综合开发、水果、油菜等专业合作社,通过将村里的资源再次进行优化重组,盘活稻田、茶山及撂荒地,让村民以土地、资金、劳动力入股参与种植、管理,实现村集体、村民双增收。

“我们这,几乎就没有荒田。”殿下村水稻种植大户、洋墩农业综合开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季祖平说,高标片田里种水稻、山垅田里种高品质糯谷、冬闲田翻耕起垄种油菜、含沙量高的田里就种荸荠,“田,要用起来才会更好。”

这段时间,季祖平正在抛秧试种、稻鱼共生、油稻轮作等几片试验田里忙碌,田间监测、虫害防治、杂草拔除……暑气蒸腾的稻田里,他的衣背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一片田的效益好不好,要靠试出来,别地种得好的,在我们这还不一定。”季祖平深谙因地制宜的要义,让规模种粮能挣钱,但也不盲目扩张。他说,县里农技站的专家每月会到村指导好几次,特别在水稻播种、收割、测产等关键时间,他们都在看现场、测数据。

事关村里发展的事,大家商量着办;不懂技术和市场,就请进来、走出去学。这些年,殿下村从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机制探索出发,到“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的实行,邻里更和谐了,村里水稻、油茶、葡萄、柑橘等产业发展也更加多元。2024年,殿下村村集体收入超过5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8万元。

智慧驱动,以“稻科技”赋能

再过几天,殿下村200多亩再生稻将迎来头茬收割季。然而,比村里更先忙起来、动起来的,是位于富岭镇茅洋村的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0多米高的粮食烘干机上,3位技术人员正进行机器的安装调试;停在厂房里的大型收割机,正在做着深度“保养”。

“谷子没涨价,人工费用却一直涨。现在留在村里干活的,大多是五六十岁的人了。”在外经商多年的张培建,习惯用长远的眼光看发展,他说,种粮想挣钱,不仅得规模化、集约化,更得选种优质稻种提高亩产,多应用农机耕种,减少人工投入。

众所周知,再生稻是播种一次收两茬的水稻,头茬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能够再收一茬,再生季具有生长期短、成本低和米质优等特点,经济效益较好。因此,推广再生稻成为破解种粮效益低难题、提高复种指数、稳定稻谷总产的重要措施。

“再生稻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收?每个环节都很关键。第一茬收割时间科学准确,第二茬的产量才有保证。”临近再生稻头茬收割节点,浦城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郑莉常常扎在全县各处的再生稻田里,“在我们这,夏秋是台风活动频繁的季节,强台风及其所带来的强降雨会导致农田积水、作物倒伏、病虫害发生,这时要特别注意排水、病虫害防治,降低再生稻头茬倒伏风险。”

良种、良法、良机、良田深度融合,正成为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户增收致富的良方,不仅为大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年7月刚刚投用的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将依托中心专家服务团队为水稻及相关农业生产提供‘育—种—管—收—储’一体化、全流程的专业服务。”富岭镇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蒋金顺说,农业生产是不断向着智能化、现代化方向迈进的。

“这几年政策好,我们合作社有了好几台大型农机,去年还采购了用于飞播、飞防的无人机。”跟传统农业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季祖平很是感慨,自己的两个儿子现在都被送到镇上学农机维修、管护。他深知,科技在进步,观念在更新,以后村里的田、山里的地,还得靠那些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一代农人耕作。

记者手记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在深入殿下村采访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充分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反复被大家提及。

充分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关乎耕地、种子、设施、科技、政策等各个方面,关键和重点落脚于粮食丰产、农户增收。种粮效益好,农户积极性自然高涨,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逻辑。

那么,如何确保粮食增收呢?或许可以从增加粮食产量和提升粮食品质两个方面考量。在增加粮食产量方面,得益于全市党建体检、浦城“双领办”机制的深化运用,殿下村通过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农户”联农共富模式,把土地和农户组织起来,把生产集中起来,再通过规模集约、良种良法的种植,提高粮食产量,提升地力,确保可持续生产。而在提升粮食品质方面,则要落脚于粮食品牌打造与运营,这对于多数地方而言,会因缺乏应有的人才、资源等要素支撑而陷入困境,难以实现以一产辐射带动二三产融合发展,也难以让水稻从粮食作物成为具有“全生命周期”可消费的产品。

困局需要打破,短板更应补齐。《2025年南平市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若干措施》提出,鼓励农林类大学生来南发展。而各地新建的乡村会客厅,逐渐成为了乡村对外展示特色产品的新平台、资源要素服务的“强磁场”。随着资源有效利用、人才有效集聚、资金有效吸引、科技创新有效应用、市场有效拓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乡村是一片干事创业的热土。(吴建琼 汤文娟 邱春静)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