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新闻 > 正文

科技赋能 东游玉米“论穗卖”背后的科技力量

2025-05-28 09:41:09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建瓯市东游镇万亩玉米示范基地

夏意渐盛,绿意正浓。近日,记者步入建瓯市东游镇万亩玉米示范基地,驻足田野间,放眼望去,一排排玉米亭亭玉立,一根根果穗挂满枝头,呈现出一幅喜人的好“丰”景。

东游镇是全省50个商品粮基地之一,也是全省玉米复种面积最大的乡镇,复种面积达5.3万亩,玉米种植户约3000户,玉米一产产值约2.8亿元。

最值得称道的是,别家的玉米“论斤卖”,东游玉米却是“论穗卖”。

为何?因为在东游镇,玉米从选种、育苗,到种植管理,每一个环节都有科技力量的支撑。

“这个是‘美玉27’,又鲜又甜,再有10多天,就可以采摘了。”玉米地里,东游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陆锦荣笑着介绍,“除了‘美玉27’,东游镇还种植了‘闽甜986’‘雪甜7401’‘雪甜232’等二十余个鲜食玉米品种,全部都是国产的种子。”

一粒种子,万担金黄。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高产稳产的玉米种子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关键意义。

陆锦荣说,种子的选择直接影响着玉米产量、质量和农民的经济效益。“以前,我们的玉米种子基本都来自美国,随时有被‘卡脖子’‘抬价格’的风险。”

为此,东游镇与福建省农科院合作,成立玉米种业产业研究院,在种质资源、基础研究、核心技术、产品研发等方面展开技术攻关,研发出了“闽双色6号”“彩糯608”等近十个优秀品种,一年可种2至3季,亩产约1400公斤,每亩效益达2300元,农户效益提升20%至30%。

不仅如此,建瓯还在东游镇建立万亩高质玉米示范基地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建瓯)展示评价基地,并与省土肥所、植保所、耕作所保持试验示范合作,每年引进50多个玉米新品种试种,完成国家试点任务春秋两季近58个鲜食玉米组合。

“我种玉米十多年了,亲身感受到种子的重要性。”东游镇玉米种植大户、福建高瞻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魏美建说,“种子有了保障,我们才能放心发展鲜食玉米种植。”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育苗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决定了玉米植株的健壮程度、抗病能力和最终的产量。

那么,东游镇如何实现玉米的丰产育苗?答案就是交给专业的公司——建瓯市科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我们公司承担实施玉米集约化育苗项目,建设标准化钢构播种车间、玉米自动恒温暗化催芽室,采用自动播种机,一天就可完成400亩的播种面积,效率提高20倍以上。使用自动恒温暗化催芽,发芽率提高20%以上,成功率超过95%,全年实现集约化播种催芽2万多亩,节本又增效。”科达公司总经理张宏钦说。

陆锦荣也表示,科达公司具有集约、高效、可持续的优势,培育种苗的出苗率高达95%以上,长势整齐、抗病力强。“目前,科达公司每年育苗1500多万棵,其中玉米苗量最大,一年1000多万株,主要供应本地种植户。”

选好种、育好苗,接下来就是种植。

东游镇主要种植春玉米和秋玉米,移栽春玉米时,天气乍暖还寒,倒春寒时有发生。因此,地膜成为当地玉米栽培的“标配”。

“地膜可以保温,还能有效防止水分和养分流失,抑制杂草生长,减少化学除草剂使用。”陆锦荣说,在闽北地区使用传统的聚乙烯塑料地膜回收难,还容易造成“白色污染”。“全生物降解地膜则很好解决了这一难题。”

陆锦荣说,全生物降解地膜是会“消失”的地膜,是省农科院专家团队为建瓯鲜食玉米生产量身定制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大概三个月的时间就会破裂,然后逐步降解,节省了回收工序,减少了‘白色污染’,还有一定的增产效益。”

2023年以来,建瓯市通过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农户受益”的可持续模式,加大全生物降解地膜推广应用,2024年示范面积达到1.3万余亩,其中东游镇就有9000余亩。

种植管理期间,当地还运用了鲜食玉米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秸秆收储-饲料化-过腹有机肥还田循环应用技术、水肥一体化生产技术,以及鲜食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等。

当科技邂逅玉米,解锁了东游镇“黄金产业”的新图景。一粒粒玉米种子被播撒在广阔的田野上,它们承载着丰收的希望,也揭示着农业增产的“密码”。

东游镇党委书记刘云芳表示,东游镇将继续立足特色优势,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做活“好种”“好吃”“好玩”农文旅融合文章,逐步推动鲜食玉米种植向标准化、规模化、特色化、产业化方向迈进,变“米”为“金”,赋能乡村振兴。(卢国华 魏剑生 黄华建 文/摄)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