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选育的良种长成3000万亩山林
2025-02-17 08:56:2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王俊杰 |
分享到:
|
核心阅读
杉木是我国南方特有的用材树种。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与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组成杉木育种科研团队,在茫茫大山中寻优树、于寂寂深林间育良种,推动杉木育种科研与推广应用取得重大成果。他们选育的杉木良种已推广至15省份,造林面积达3000多万亩。
洋口林场南方(福建)杉木良种繁育中心杉木组培苗生产间内,技术工人用镊子将半指长的杉木苗分离后,一株株植入装有培养基的组培瓶。“洋061”“洋020”“洋6421”……隔着生产间的玻璃,89岁的林场退休工人黄元锦看着这些贴着品种编号的嫩绿小苗说:“这些苗可都是我们当时从野外采回的杉木优质树种的后代。”
杉木是我国南方特有的用材树种,在10多个省份广泛分布。杉木生长快、产量高,材性好、用途广,是优质的建筑用材。上世纪60年代起,位于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的洋口林场与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组成的杉木育种科研团队,持续开展杉木育种科研与推广应用,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杉木第4代种子园,并在沙县官庄林场、将乐林场、光泽华侨林场等地推广营建第4代种子园。
60多年来,洋口林场累计生产杉木良种4.9万公斤,提供杉木优良建园穗条105万根,推广良种造林3000多万亩,由良种增益产生的经济价值超2000亿元。
“搞林木育种科研就要用可靠的多地点、长期试验数据说话”
1956年,为了绿化荒山、恢复生态,洋口林场在顺昌县成立。林场干部和工人以杉木为主要树种,绿化了4.1万亩的宜林荒山。然而,树是栽起来了,质量却参差不齐。林场人开始意识到林木良种的重要性,找到速生丰产的良种成为他们迫切的期待。
同时,我国林木育种先驱、南京林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前身)林木遗传育种教授叶培忠正带着学生陈岳武进行杉木选种育种的实地调查研究。在顺昌县收集调查杉木资源时,他们被洋口林场的决心打动。1964年,陈岳武组建了洋口林场杉木育种科研团队,率先开展杉木第1代品种改良攻关。
育良种,先要选优质树种。优质杉木往往在深山老林中,科研团队每天一走就是十几公里。杉木通常有二三十米高,科研人员和工人身绑绳索,爬树采集杉木顶端的穗条和球果。擅长爬树的黄元锦就从那时开始跟着陈岳武满山跑。黄元锦回忆,陈岳武去野外科考时,常常穿一件后背写有“采种安全”4个大字的粗布服,带着工具包、水壶和记录簿,“跟我们一样穿蓑衣、戴斗笠,一起走山路、爬树。”
将优树穗条和球果带回培育,还需要通过长期观测,筛选出适合建种子园的杉木品种;随后进行人工杂交制种,结合其优良遗传品质,再进行子代测定,根据对子代生长特性的分析,筛选出新的良种,进入下一代种质资源库。
林业育种周期十分漫长,一个步骤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未来几十年的工作白费。洋口林场原场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翁玉榛回忆1983年刚进林场工作时,就跟着陈岳武学习遗传育种。
“搞林木育种科研就要用可靠的多地点、长期试验数据说话。”陈岳武曾说。以他建立的一片杉木第1代子代测定林为例,连续25年观察和分析近万株杉木的数十万个数据,才选出了25个杉木第1代优良品种。
在茫茫大山中寻优树,于寂寂深林间育良种,1980年,他们终于完成了杉木第1代的遗传改良,良种比一般杉木材积平均遗传增益15%—20%,其中最优家系遗传增益在60%—70%。
陈岳武在洋口林场主持的研究成果获198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然而,遗憾的是,积劳成疾的陈岳武已于1985年离世。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