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一瓷越千年 茶韵跨山海
2025-02-08 09:31:22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郑正华 |
分享到:
|
众多中国匠人通过作品向世界传播建盏文化。建盏界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陈大鹏受邀参与日本NHK专题录制,其制作的“油滴黑釉瓷”被选送日本筑波国际博览会展览。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孙建兴的作品“油滴福禄瓶”“柿红木叶茶席组”“曜变孔雀盏”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建窑建盏烧制技艺福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黄美金的作品“金油滴建盏”被大英博物馆收藏,让中国现代建盏在世界顶级艺术殿堂中占据一席之地。盏中星辰,正以独特魅力,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
如今,海外建盏不仅陈列于博物馆,成为外交国礼,还飞入寻常百姓家。点开一些海外抖音的高分建盏直播间,时常可以看到一些求购心切的老外“刷屏”留言。
汲古出新 芳华依旧
“一座建阳城,半部宋代史”,而今,建盏的传奇仍在这里续写。
朱信丛,是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南平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投身建盏烧制近30载,他对细节的追求近乎苛刻。
他的作品工艺细腻,器型美观实用,釉面温润如玉,尤为重视盏面玻化层的厚度,光亮的釉层正是他对艺术追求的具象化。
接过传承的接力棒,女儿朱静芸与父亲携手经营建盏事业。她告诉记者,去年10月,公司出品的建盏系列产品亮相北京故宫博物院永和宫,反响热烈。
朱信丛邀请记者参观他的“独家”龙窑。
据介绍,目前建盏常用的烧制工艺有柴烧、电烧、气烧。有人曾形象比喻,电烧、气烧如同电饭煲煮饭,温度、气氛稳定;柴烧则似柴火大锅烧饭,温差大,气氛难控,但“吃着香”。柴窑因木料燃烧,灰烬与火焰自然蹿入窑中,形成独特的落灰,成品的釉面气孔更多,且大小各异、层次丰富。
面对电烧气烧低碳环保、柴烧成品质感佳的矛盾,如何实现两全,契合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朱信丛决心改良,前后投入500多万元,经过几年努力,终于建造出眼前这座“柴气烧”龙窑,并一举斩获三项实用新型专利。
“看,这里一点烟都没有。”朱信丛笑着说,“我们的柴气烧,是先用天然气升温至1000摄氏度左右,之后再添柴。以往像我们这个规模的柴窑,采用传统的柴烧,需要耗费11吨柴,如今只要200到300斤柴。低碳环保、节省成本,而且烧成质量也大幅提升,成品的釉面油润细腻,可比传统柴窑。”
老一辈如朱信丛,在传承之路上创新不止,年轻一代亦不逊色。年轻的建盏匠人善于在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气息中找寻平衡点,让建盏文化“活”起来。
“盏二代”吴继旺在习得父亲吴立主技艺的基础上,对建盏器型大胆创新,其作品“乌金花器?平安喜乐”融入了对生活的感悟,满溢时代气息;“90后”匠人黄文华返乡创立建盏生活体验馆,借助网络直播,传播建盏文化……
在建盏的传承创新之路上,中国匠人代代接力,海外名家也热情奔赴。法国陶艺大师尚吉雷将印象派艺术感与法式浪漫融入黑釉瓷盏烧制,为建盏增添别样韵味。日本陶艺家板谷波山、林恭助、长江惣吉、镰田幸二等人多次前往建阳,探索建盏奥秘,交流烧制心得,他们的作品亦各具特色。中外匠人的开放交流,为现代建盏的创新发展开辟出愈发广阔的天地。
在推动建盏创新的道路上,当地政府同样全力以赴。
近年来,建阳积极探索“建盏生态银行”,摸清陶瓷土和高岭土储量,绘制原料资源“一张图”,为矿土资源合法集约化开采与保护提供支撑,引导村集体以土地等资源入股,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建盏生态银行”还通过共享平台整合龙窑资源,实现线上“拼窑”,让企业整合分散的龙窑设施,降低成本,助力环保。
当地还深挖文化底蕴,将朱子、宋慈、建本、白茶等文化融入建盏产业,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体系。
漫步在建盏文化创意园,仿佛穿越回宋代,风雅气息扑面而来。春盏建窑文化博物馆内,400多件建盏作品陈列其中,博物馆负责人谢松青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展示,让更多人领略传统建盏的魅力,推广建盏文化。”
2023年4月,建窑建盏溯源平台上线,意味着每一只建阳建盏都有了“身份证”,“假盏”无所遁形。
如今,在建阳的大街小巷,建盏工作室、店铺星罗棋布,点茶文化风靡全城。截至目前,建阳全区注册建盏企业和个体突破9500家,从业人员超6万,产值约70亿元,拥有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
建盏,这颗瓷坛“黑珍珠”,正在千年建阳的滋养下再焕生机。(见习记者 王玥明 记者 许可欣 通讯员 张高鹭 蔡沁妍)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