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本网原创 > 正文

第二届生态资产管理与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咨询会专题论坛四“绿色金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功举办

2024-12-01 17:32:41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论坛现场 东南网记者 王俊杰 摄

东南网12月1日讯(本网记者 王俊杰)11月30日,由中共福建省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指导,中国人民大学和南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二届生态资产管理与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咨询会专题论坛四“绿色金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南平市圆满落幕。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蓝虹教授主持,汇聚了来自政府、学术界和金融行业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绿色金融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新路径和解决方案。

论坛伊始,福建省委金融工委专职副书记、省委金融办室务会议成员谢建潮发表了热情的致辞,他指出,绿色金融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工具,对于国家公园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金融资源分布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域不匹配问题,特别是国家公园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主要集中在相对偏远的欠发达地区,金融资源相对缺乏和薄弱。因此,如何通过绿色金融政策来协调解决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随后,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蓝虹教授进行了引导发言。她指出,山区绿色金融和国家公园绿色金融模式,是南平绿色金融创新的特色和方向。我国自2016年全面推进绿色金融改革以来,绿色金融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国企等的污染治理、新能源、绿色低碳交通、工业碳减排等领域,获得了巨大的环境绩效。但是,如何将绿色金融进一步深入?山区绿色金融和生物多样性金融是重要的内容。特别是还没有完成工业化的山区,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非常丰富,是还要走工业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吗?绿色金融应该怎样支持山区弯道超车,走一条生态金融之路,怎样找到一条有别于其他试验区以绿色工业金融为主的生态金融模式,这应该是南平绿色金融的主要工作内容和特色。而且,作为国家公园城市,日益严格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给金融机构带来更大的风险和更多的商业机遇。怎样通过生物多样性金融,支持南平生物多样性资源更好地市场化,南平是可以做出引领和表率的。附加值较高的武夷岩茶、武夷红茶,就是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价值具体化、市场化的体现,南平山区,在国家公园资源的支撑下,在现代化路径发展中,正在走一条有别于传统工业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正在走一条新的生态经济发展之路。而且,南平绿色金融,以山区绿色金融和国家公园绿色金融为特色,恰好是国际关注的最前沿内容,因此,能很好地引起国内和国际的广泛关注,并吸引国际资金的支持。为了帮助南平创新开发山区绿色金融和国家公园绿色金融政策、工具和产品,我们专门组织了这场绿色金融与生物多样性的研讨会,以生物多样性金融为主题, 邀请该领域的著名专家 ,为南平山区绿色金融和国家公园绿色金融模式的创建出谋划策,希望可以推动南平山区绿色金融和国家公园绿色金融模式的创建和发展。

在主旨发言中,北京绿色交易所副董事长、北京绿色金融协会秘书长梅德文发表了题为《碳中和背景下的碳市场:现状与展望》的报告,介绍了全国强制碳市场、全国自愿碳市场,8个区域碳市场,以及中国碳市场未来可能发生的九个转向,指出随着我国碳市场的逐步成熟,以及我国碳市场和全球碳市场的衔接,碳金融将在生态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江苏省金融业联合会副理事长束蘭根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深化绿色金融创新》为主题,分析了绿色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机理和生物多样性金融前沿发展,介绍了在鄱阳湖进行生物多样性投资的案例。

深圳绿色交易所副总经理、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副秘书长林殷在《生物多样性金融的实践与思考》的报告中,介绍了深圳绿色交易所以及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机构在生物多样性金融中的良好实践和具体案例,例如深圳绿色交易所的生物多样性金融展业技术支持等。

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绿色金融处副处长杨晓曦则围绕《兴业银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作主旨发言,介绍了兴业银行青岛分行全国首笔蓝碳基金、青岛分行全国首笔湿地碳汇贷、成都分行全国首笔附带绿色保险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贷款、深圳分行首笔红树林保护碳汇质押融资业务等生物多样性金融业务创新。

中国证券业协会绿色发展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傅汉镭以《绿色金融: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南平绿色发展的新引擎》为题,介绍了在绿色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兴业证券进行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例如,助力福建建工集团成功发行绿色公司债券,进行废弃矿山的综合治理,促进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平衡。

论坛现场 东南网记者 王俊杰 摄

中国人民大学蓝虹教授介绍了生物多样性金融为何在近年来会成为全球金融机构关注的重点。在生物多样性金融风险管理方面,介绍了其带领的课题组编制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发布的《商业银行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指南》,目前已经成为浙江省金融标准,几十家银行参与试点,以及试点的绩效。在生物多样性金融机遇管理方面,蓝虹教授介绍了其带领的课题组在钱江源国家公园和江苏盐城滨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展的生物多样性金融创新。并指出,南平是国家公园城市,具有国际外部性特征,因此分析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中国际最关注的内容,吸引国际资金、捐赠等,与绿色金融资金相配合,可以扩大南平作为国家公园城市的资金聚合能力,提升国际知名度。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志青教授发表了题为《生物多样性财务信息披露的国内外实践》的主旨发言,介绍了生物多样性财务信息披露的国内外实践制度与政策维度,国际指标与标准,以及其在生物多样性金融中的作用,呼吁中国企业提高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的深度和广度,以提升融资绩效。

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中国全球投资和影响力项目主任康蔼黎带来了一个国际生物多样性金融的成功案例:柬埔寨大鹮米的故事,WCS通过与当地银行合作,给予当地居民低息贷款的同时,要求当地居民签署用原生态方式种植稻米的协议,避免大鹮鸟遭受农药化肥杀虫剂的伤害,同时帮助当地社区将大鹮米在国际市场高价出售,使当地社区和农户获得保护大鹮鸟的收益。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李岩围绕“完善企业ESG体系,创造共享价值”作主旨发言,通过分析实践案例展示了如何将ESG融入企业战略、风险管理、财务计划和行动中。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梅应丹在题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的发言中,探讨了风力发电设施对鸟类的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强调了在规划风电场时必须充分考虑其对本地生物多样性的长期影响,以确保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部副主任刘锦涛在《生物多样性风险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与应对》报告中探讨了生物多样性风险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还强调了智库的多方面作用,为金融系统有效管理相关风险提供了指导。

最后,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副教授王晓霞发表了题为《中国生物多样性资金研究与思考》的演讲,指出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过去主要是财政供给,但近年来,从全球来看,金融部门的贡献比例逐渐增加,有望发挥更大的作用。

现场,来自学术界、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环保组织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深入交流绿色金融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问题与对策,为南平山区绿色金融模式和生物多样性模式的发展建言献策。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