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为功,阔步迈向振兴路
2024-09-23 09:33:48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陈艳 |
分享到:
|
因地制宜,不移的发展方向
最近,建瓯市发布了一份特殊的名单。名单上,全市218个村庄被划分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稳定改善类、文化传承类、民族团结类、搬迁撤并类等6个类型。如:吉阳镇巧溪村现存官家宅院10多幢,归为文化传承类村庄;建安街道东安村距离城区仅3公里,毗邻浦南高速、松建高速、京台高速等交通要道,归为城郊融合类村庄;东游镇党口村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鲜食玉米、笋竹、茶叶等优势特色产业,归为集聚提升类村庄……
明确村庄定位,是为了找到最适合它们的发展路子。
“不同的村庄,自然禀赋、产业基础、发展现状、风土人情等各不相同。”省委农办有关负责人说,面对千差万别的村庄实际,福建不搞“齐步走”“一刀切”,而是充分尊重村庄演化规律与农民群众意愿,在科学分类、精准定位的基础上,坚持一镇一策、一村一策。
今年,福建启动新一轮村庄分类,以县域为单位,组织各地按照城郊融合、集聚提升、稳定改善、收缩待定、搬迁撤并、文化传承、民族团结、海岛发展、侨台赓续等9种类型,对全省1.4万个村庄进行分类。定位明确了,发展路子便明晰了。福建将根据最新分类结果,优化完善村庄规划,科学合理确定主导产业,统筹考虑村庄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基础,推进乡村特色资源保护和活化利用,推行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
在《摆脱贫困》中,习近平同志强调:“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因地制宜”始终是福建推进工作的重要关键词。
面对各自不同的致贫原因,福建坚持分类施策,精准扶贫。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怎么办?实施造福工程,既挪“穷窝”又拔“穷根”。乡村缺乏内生动力怎么办?产业扶贫为乡村“造血”。缺少发展资金怎么办?金融活水汩汩流淌,为贫困群众添底气。
当“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福建坚定了自己的新方向:走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特色”二字,意味着不能千村一面,而要因地制宜,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特色见于顶层设计之中。福建坚持规划先行,省市县三级完成乡村振兴五年规划编制,乡村两级制定乡村振兴实施计划或方案,12个专项小组制定专项规划或方案,全省村庄规划应编尽编。
特色见于产业发展中。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农业多样性资源丰富,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是必由之路。平和的蜜柚、闽清的橄榄、晋江的胡萝卜、柘荣的太子参、武夷山的岩茶、永安的毛竹……打特色牌,走特色路,福建的“土特产”做成了大文章。目前,全省十大乡村特色产业链总产值已突破2.3万亿元。
特色见于乡村建设中。近年来,福建在全省开展美丽乡村庭院、美丽乡村微景观、美丽乡村小公园(小广场)、美丽田园、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等乡村“五个美丽”建设,坚持“原生态”,守护乡愁记忆,保留乡村个性,着力培育一批小而美、小而优的乡村建设典范,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