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新闻 > 正文

激发“双核”驱动力 锻造发展新引擎——代表委员热议城市聚能工程

2022-01-08 09:19:48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王俊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

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城市要兴起,关键在于能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城市的持续繁荣,也要依靠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随着行政中心搬迁,建阳与延平成为互促共进的“双核”。《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激发“双核”驱动力。如何通过中心城市“双核”聚能,提升“经济磁力”,提高中心城市的首位度?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对此纷纷提出意见建议。

新起点上再创延平发展“黄金期”

《政府工作报告》从坚持市区一体、共同发展,推进城市更新、产城融合的角度,描绘了延平区未来发展蓝图,让延平团代表深受鼓舞。

南平市人大代表、延平区委书记黄桂诚认为,当前,延平首要任务就是加快推进“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在新起点上再创延平发展“黄金期”。

他介绍,目前,延平正围绕主导优势产业,重点培育以南孚、太阳电缆为代表的机电装备制造业,以元力为代表的林产工业,以南铝为代表的新型建材业,以长富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业4个百亿产业集群,以及以南纺为代表的新型轻纺业,以海川药业、天富生物科技为代表的生物产业2个五十亿产业集群。“延平区将围绕这些龙头企业、主导产业‘推陈出新’,延伸产业链前后端,形成链条闭环,让老工业基地‘老树发新枝’。”黄桂诚说,延平区将大力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增资扩产,加快转型升级。发挥延平区作为南平“南大门”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福州都市圈和闽东北协同发展区,承接福州、宁德等地区产业转移。目前,延平区已经对接了光伏、抽水蓄能、新能源负极材料等项目。此外,延平要发挥在外乡贤作用,发展回归经济,做大做强保温、游乐、酒店等特色产业。

“我们将城市更新、成片开发与老旧小区改造结合起来,分区分片推进。”黄桂诚说,对一些结构功能老旧、配套水平差的片区,下大力气进行彻底改造;对一些基础配套比较齐全、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街区和地段,通过“绣花”“织补”等微改造的方式进行完善。同时,平衡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提升城市品质的同时,留住老城的历史文脉和乡愁记忆。

提升城市品质 推动同城化发展

“建阳区将认真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描绘的蓝图,一门心思抓落实,按照典范、高地、样板和标杆的要求,加快推动市区一体发展,不断提升中心城区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南平市人大代表、建阳区委书记魏敦盛表示,建阳区将全面融入新南平建设大格局,全力做好要素服务保障,实施好产业强区、城镇建设、乡村振兴、文化立区等七大攻坚行动,不断提升城市综合品质,共同推进闽北新兴中心城市建设。

精准对接全市产业发展布局,建好建阳经济开发区、考亭文旅度假区等发展平台,推动医卫产业、林产工业、竹产业等重点产业发展,培育壮大“5+3”产业集群;抢抓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机遇,全面推进“一环四线N点”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加快打造三大卫星集镇……建阳将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在深化绿色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

“武夷山市将融入全局谋发展,着力在规划上对接,在产业上互补,在项目上协同,以新机场开建和旅游观光轨道开通为契机,围绕环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布局实施一批‘金线串珍珠’重点项目,尽快形成与建阳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南平市人大代表、武夷山市委书记杨青建说。

杨青建介绍,武夷山将以产业提势能,突出旅游提质、“三茶”统筹,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发展能级;以创新增动能,深入实施科特派制度领跑行动,以更大力度推进理念、思路、产品、业态、模式和机制创新,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以治理促效能,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总抓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进一步增强城市发展承载力。

完善基础支撑 增强“经济磁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建阳与武夷新区一体化发展,与武夷山同城化发展。南平市政协委员、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江建华建议,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重点项目布局和主导产业功能四个方面,实现三个区域一体化、同城化发展,提升新南平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带动能力,打造闽浙赣交界区域有特色的中心城市。

“行政中心搬迁后,应利用好搬迁后物理空间重塑的契机,立足闽浙赣交界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形成较强的城市联动效应,更高的外向度和通道优势有利于打造对接长三角一体化的前沿平台,形成绿色产业中心。”江建华认为,南平市有“双世遗”和武夷山国家公园两个品牌优势,中心城市的影响力、集聚能力和品牌知名度在不断提升,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后劲。

江建华表示,可采取增量和存量并重的办法,推进建阳中心城区的发展。在产业上,加大对绿色产业的空间布局,对标对表“七大工程”目标任务及 “五个一”生态优势产业,布局生态食品产业园、智慧物流园、职教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形成产业集聚,把打造绿色产业和新区发展结合起来。此外,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配套,集聚空间发展要素,打造出符合“双世遗”特质的城市配套,包括教育、医疗、康养、社区服务。下一步,要完善博物馆、科技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按照高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打造15分钟高品质宜居生活圈。 (张莎 郑金富 廖晨星)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