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县域风采 > 正文

延平:产业“痛点”在哪里,我们“诊所服务”就跟随到哪里

2021-12-17 14:51:01   詹国兵 游立成 刘焱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艳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虎山村近百名村民给欣然公司种花,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欣然公司每年需要发放300多万元人工工资,工人人均年纯收入4万多元。

“扶持优势产业做强做大,带给农民更大的的实惠,是我们持续着力扶持以百合花为主的花卉产业发展壮大的初心。可以说,这些年来,百合产业发展的‘痛点’在哪里,我们林业部门的‘诊所服务’就跟随到哪里,全力做好服务。”王建华一一介绍近年来该局上下与区有关部门通力协作为百合花产业发展解决的几个问题:

解决了种球采购成本居高不下问题。以往,种球成本占据百合花种植业的三分之一。在区林业局的指导下,延平区花卉协会从源头下手,以花卉协会的名义集体申报种球采购清单,大批量采购,有效地压缩下了个体采购的成本,如今全区年采购3000万个种球,成本节约达到2000万元人民币;

解决了物流瓶颈问题。卖鲜切花贵在鲜。区里在王台镇上建立花卉物流中心,区花卉协会与物流公司签订大额订单合同,覆盖全国90%地区,实现48小时送达效率,公路、高铁动车和航空三大主流运输方式,与三明同行协会进行物流运输线路优势互补,一年节约运输成本达到30%;

解决了销售无序乱象问题。以往,延平区百合花销售各显神通,大多货发给买主售后由买主结算“良心价”,溅卖现象在所难免,还会造成不少坏账。今年,区林业局领导带领区花卉协会领导前往全国主要花卉市场建立销售窗口,开拓延平花卉市场的“版图”,同时,由协会统一报价竞销,掌握了花卉销售自主定价权,从买方市场优势扭转为卖方市场的优势。特别是在全国最大花卉消费市场的上海市,实现了上海窗口销售占全区百合花全部销量的30%,极大的利好延平花卉产业;

解决了产业“卡脖子”问题。国内百合花种球长期以来一直依赖进口,种球成本占六七成,直接制约了百合产业的发展。面对“卡脖子”问题,延平区深化“科技特派员机制”,与省农科院百合产业科技服务团队密切合作,联合开展研发项目,成功突破国产化商品种球繁育技术难关,开发出诱导配方、低温春化、热激渗调等10多项适配技术。今年已成功推广种植国产化种球6种,面积达1000余亩。

1  2  3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