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泽:把更多国家公园红利存入“生态账户”
2021-05-21 08:42:37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王俊杰 |
分享到:
|
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国家公园考察调研时指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目的就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统筹保护和发展,有序推进生态移民,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作为全国第一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武夷山国家公园范围涉及武夷山市、光泽县、建阳区、邵武市四地。其中,光泽境内有武夷山国家公园37.7万亩、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8万亩,被称为“武夷腹地”。
“2019年试点工作期间,光泽县主动新增10.1万亩,纳入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为光泽生态账户添加了重要一笔。”日前,光泽县政府副县长、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对接工作办公室主任罗旭辉说。
生态补偿强化护林意识
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启动后,最直接受益的就是寨里镇大洲村村民。大洲村位于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有8万多亩山林,其中近5万亩被划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2.8万亩被划为生态公益林。从2002年起,国家启动了生态补偿机制,每年下拨该村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款和生态公益林补偿款共计80多万元,全村人均2240元。自武夷山国家公园列入全国第一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后,大洲村境内的山林几乎都纳入武夷山国家公园范畴,生态公益林补偿款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每亩再增加8元。“我们一家三口,现在每年领到各类补偿款共有1.2万多元。”村民陈玉德说,“这片山就是我们全村人的‘绿色银行’,大家都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用心守护着这片山林。”
村民享受到生态带来的红利,也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肖端木等11户村民是库区移民,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从高家搬迁至大洲,并在村口的山脚下建起8幢土木结构的房子。由于房子紧靠山边,且都为木板结构,再加上线路老化,存在极大的火灾隐患。县里报请国家公园管理部门后,决定让这11户村民整村搬迁。2019年,光泽县积极向上级争取生态搬迁项目资金,并启动搬迁计划。虽然是二次搬迁,但村民都很配合。“大洲是革命老区,大洲国共谈判旧址就在村内,这里的村民还保留着革命老区的传统,虽然故土难离,但为了国家生态建设,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在规定时间内,所有村民都顺利搬迁。”寨里镇镇长、国家公园寨里管理站站长伍贤通说。
借“园”升值打造红茶品牌
光泽县司前乡境内的干坑位于武夷山脉北段,周边遍布着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一年四季雨水充沛,气候湿润,“晴日半晌遍地雾,雨时整天满山云”,藏于深闺的干坑茶就生长在这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光泽觉农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肖育平说:“干坑红茶于2017年列入地理标志产品,但因养在深闺无人识,品牌效应还不够。”随着武夷山国家公园建设的推进,司前乡通过引入省民革乡村振兴研修营团队,对干坑小种红茶进行活化,包括产品定位、包装以及推广,取得积极成效。干坑红茶的价格提高了50%-80%。
据悉,干坑小种红茶登上了最新发布的《福建省茶产业发展报告(2020)》,以8页共2000余字的篇幅向世人展示了干坑红茶的形象,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描绘了干坑红茶巨大的发展前景。
“下一步,光泽县还将借助武夷山国家公园试点建设契机,围绕品牌战略谋划系列项目,推进干坑小种红茶的生产标准化和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申报,让干坑茶走出深山,走向世界。”罗旭辉说。
好山好水培育生态产业
除了干坑红茶借“园”升值外,光泽依托好山好水,培育生态产业,吸引一大批企业落户。武夷山水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生产的“武夷山”矿泉水产品销往全国除港、澳、台外的所有省份,并成为多个大型活动的指定用水,年产值1亿多元;投资20多亿元的泽汇渔业产业园即将进行第一批鱼苗投放;作为福建唯一一家拥有GAP、GMP、GSP的全产业链中药企业,承天金岭药业与“中国中药”形成战略合作,双方联合为光泽林下药材生态发展注入了强心针。
近年来,光泽县积极争取并协调在高速出口以及县城、寨里、司前公路沿线布设武夷山国家公园宣传牌;争取各类项目资金,用于大洲村生态搬迁、复绿项目,司前乡水毁道路修复,寨里镇百石村农村污水治理等;着力培育发展以圣农为龙头的“1+3+N”绿色生态产业。光泽县也先后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森林城市,还成为全国唯一“无废城市”试点县、全国唯一“中国生态食品名城”。(邱洪福)
相关阅读:
- [04-15] 光泽:把国家公园更好地存入光泽生态账户
- [04-15] 武夷山国家公园启动生物资源本底调查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