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文学艺术 > 正文

以史为鉴话廉洁

2021-03-22 10:32:16 范仁碧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郑正华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廉洁”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楚辞·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意思是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这就是廉洁。

廉洁文化是廉洁的理论和行为方式及其相互关系的文化总和,是关于廉洁的知识、理念、制度及与之相对应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廉洁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周礼》提出考核官员有六廉: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关于“廉”的论述十分丰富。孟子说:“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韩非说:“所谓廉者,必生死命也,轻恬资财也。所谓直者,义必公正,心不偏党也。”尤其是明朝郭允礼提出“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吏不敢慢,廉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是对“公廉”最经典的阐释,对中华廉洁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欧阳修在《廉耻论》中指出,公正清廉,乃“士君子之大节”,意思是清廉是官员必备的政治品德。历朝历代都有许多清官廉吏、贤人君子把廉洁品格作为自己的价值理想和政治实践追求,如汉朝的贾谊、董仲舒,魏晋时期的诸葛亮、陶渊明,唐朝的魏征、狄仁杰,宋元时期的范仲淹、包拯、司马光、王安石,明清时期的张居正、海瑞、顾炎武、于成龙等,他们传承和弘扬了廉洁文化、廉洁价值观,极大地丰富了廉洁文化的思想内涵。

继承和发扬珍贵的廉洁文化遗产,重要的是,汲取廉洁文化养分,涵养廉洁自持品格。

涵养廉洁自持品格,就要坚持廉洁自觉。

廉洁意识从何而来?在于去污自洁、免于腐败的廉洁自觉。只有提高预防和抵制腐败的自觉意识,自己才会主动遵守廉洁。北宋包拯正因为认识到“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所以他为官35 年,始终自觉保持廉洁。包拯六十大寿时当朝皇帝送来寿礼,他拒收。司礼太监写诗劝他收下寿礼,包拯却回了四句:“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操劳为官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一个位高权重的一品大员,过生日时别人送点礼品本无可厚非,然而包拯连同当朝皇帝送来的寿礼都一律拒收,并且提到“拒礼为开廉洁风”的高度看待,可见包拯具有极高的廉洁自觉精神。

涵养廉洁自持品格,就要坚定廉洁自信。

自信是战胜一切的法宝。廉洁自信是对反腐败的强力心理支撑,只要心中怀有廉洁自信,就会抵住贪欲,免于腐败。古代许多清官对廉洁都持有高度自信,以廉安身,以廉立命。《晋书·吴隐之传》记载,广州西北郊石门有一泓山泉,名曰“贪泉”。传说,人只要饮了这口井里的水,便会变得贪得无厌。西晋时,朝廷派往广州的几任官员,因喝此水,差不多都以经济犯罪而被撤职查办。晋安帝时,朝廷派吴隐之出任广州刺史,他特地来到“贪泉”边,一面酌泉而饮,一面赋诗《酌贪泉》:“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由于吴隐之对自己充满廉洁自信,所以他在广州任上多年,果然没有因饮了“贪泉”而变成贪官,却是始终保持不贪不占的清白操行。

涵养廉洁自持品格,就要坚守廉洁自律。

有了廉洁自觉和廉洁自信,才能坚定廉洁自律。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复杂的,在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在邪恶势力的拉拢腐蚀面前,在无度欲念滋长蔓延面前,唯有自律才是我们力挽狂澜的最强大、最可靠的武器。能够自律的人,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金钱所诱,不为物欲所惑。《元史·许衡传》记载:许衡夏天外出,天热口渴难耐,道旁有棵梨树,众人争相摘梨解渴,唯独许衡不为之所动。有人问许衡为何不摘梨?他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劝解道:“乱世之时,这梨是没有主人的。”许衡正色道:“梨无主人,难道我心中也无主吗?”面对饥渴之诱惑,许衡因心中有“主”而不摘梨,这心中的“主”无疑就是自律。(范仁碧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