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县域风采 > 正文

延平区:以“合”促“和”打造 “近邻”生态圈

2020-09-21 17:59:37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讯 “近邻好,大家有事一定会共商量、一起解决,没事也会多走访、唠唠嗑,街道、社区里的党员志愿者有叫必应,为我们排忧解难,生活在这里我很开心!”日前,延平区四鹤街道紫芝社区张阿姨这样说道,这是她对“近邻”的理解。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情味”这个词不再表示过道里的肉香,温暖的笑脸以及一碗热腾腾的汤,转而变成一个门牌号,一扇紧闭的防盗门,以及过道里那个匆匆一面的陌路人。

近年来,南平市延平区积极探索构建“近邻”党建工作模式,以四鹤街道为试点,把邻里和睦、社会和谐作为深化城市基层治理工作的延展点和落脚点,以党建引领为抓手,以“三合”为思路,通过梳理“近邻”体系分工、畅通信息渠道、创新工作方法,全力构建社区自治新机制,打通邻里社交壁垒,破解城市基层治理“最后一米”难题,打造城市“近邻”生态圈。

“三机制”建立“近邻”融合体系

落实“两议两评两公开”工作机制。四鹤街道利用“两议两评两公开”工作机制,凝聚社区治理力量,让机制服务于中心工作和日常问题的协调解决。引导各小区党支部建立居民议事会制度,设立轮值“桌长”,负责收集小区居民反映的各种问题,进行分类梳理;通过召开小区支部联席会、共建理事会、党员群众座谈会等方式,协同物业会商解决业主反映强烈的车辆乱停放、楼栋空调滴水、墙面剥落及消防通道被占用等各类小区管理问题,引导居民自主化解小区邻里矛盾,和谐邻里关系。

压实“五级网络”架构机制。依托“区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总支)-网格(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的五级网络架构,按照“应建尽建”原则,在辖区13个社区党组织均成立了社区“大党委”,设立网格党支部52个,楼栋党小组97个,积极引导网格党员担任楼栋长、街巷长,并通过法定程序进入小区业委会,配强人员,明确分工,使党组织的力量充分渗透、沉淀至基层,形成下盘稳固、根系发达的“近邻党建”体系,让机制在落地和延伸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丰盈的底力和生力。

夯实“1+3+3”管理机制。通过总结基层治理经验,创新推出“1+3+3”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模式,即:以社区“大党委”为“1个中心”,将市、区两级联建单位纳入社区“大党委”成员单位,建立健全以“大党委”为中心的社区党建工作体系;由网格党支部书记、社区管理员和社区民警“3个角色”协力合作,实现职能联动互通;在以楼栋为工作单元的基础上,继续细分微网格,每个微网格原则上配备党小组组长、楼栋管理员和志愿服务队队长等“3名成员”,使基层组织全面覆盖至社区治理的各个环节,形成楼栋党小组、物业公司、业委会、志愿服务队和居民代表等多方力量参与,多元共治共建的新型基层治理格局。


“三角色”聚合“近邻”服务力量

调动支部党员。如何让党员亮明身份,扮演好组织与群众间的“勤务兵”角色,这是“近邻党建”机制得以兑现和推广的重要一环。四鹤街道充分发挥辖区党员排头兵作用,在各项工作中凝聚党员中坚力量,切实提升服务成效。辖区官沙田社区联合延平区妇联、区总工会、共青团区委等单位深入辖区小区,在“垃圾分类益处多,环境保护靠你我”活动中,由一批思想觉悟高、领悟能力强的党员同志组成宣传队伍,建立宣传阵地,在准确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的同时,向民众传达“邻里互促、邻里互助、邻里互督”的“近邻”理念,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

发动物业商户。城市社区治理问题往往涉及多个层面、多方角色、多种要素,街道推动“邻里”问题“邻里”解,充分调动小区、街区内的业委会、物业及商户等多方力量,发动其作为“议事人”角色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全流程工作中。马坑社区结合辖区特点,深化“小区党支部+物业+商户团体”三位一体工作管理体系,通过社区党总支、嘉辉物业、商户和居民共同协商,切实纾解社区工作中的一批痛点难点问题,成功推动创世纪步行街整治提升等重点工作稳步开展。同时,利用辖区餐饮商户众多的优势,通过每年发动商户开展邻里美食节活动,以商户亮菜品、小区居民免费品评的形式,既为辖区餐饮店进行宣传,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小区居民、商户与社区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和谐。

联动共建单位。借助“机关联社区,党建促治理”机制优势,街道以社区对接机关单位联动的方式,切实帮助解决了社区治理中人员与经费不足的问题,确保信息联络不断层、工作质量不断档、资源支持有保障,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水平。马坑社区通过对接市、区两级机关党工委协调市工信局,为原汽配厂生活区和昼锦岭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争取到2万元工作经费;沙溪口社区与市、区两级自然资源局机关党委联建,联建单位先后共出资13万元修缮老旧道路边沟、修建安全护栏、完成居家养老日间照料室外部空坪及道路硬化等。截至目前,市、区级机关单位参与各类社区治理活动62场次,共同谋划“近邻”项目59个,解决社区治理问题28个,帮扶资金11.59万元。


“两融合”打造“近邻”文化纽带

硬件促“近邻”。通过充分挖掘辖区特色,结合中心工作,将“近邻”元素有效融入各项硬件设施打造中。把握“硬件”切入点,从儿童素质建设着手,通过开设“红色剪纸课堂”、开展航模科普活动、开放图书阅览室,筹办组织各类体育活动,实现以青少年群体带动家长群体共同参与社区活动,为孩子带来丰富多彩的课后引导服务的同时,促进邻里交融,增强居民粘性。做好“硬件”提升点,为社区活动场所充分注入新内涵,让居民能从“近邻”互动中有所学、有所得。通过打造以法律知识宣传为主题的“福寿廊”、邻里和谐文化的“爱在近邻”主题公园等场所,设立小区“微花园”,收集小区居民家中丢弃的植物,搭建花草养护经验交流平台等,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和近邻友好氛围,形成以“近邻”为抓手的正确价值导向。挖掘“硬件”突破点,在设施建设中为“近邻文化”赋予本地特色,展现浓厚底蕴,强化“近邻”理念在时间、地域两个维度上对居民的影响力。通过借助全区老旧小区改造的契机,深入挖掘辖区文化特色,以延平四贤、朱子理学文化为载体,打造别具特色的“新宋风商业街”,为老旧街区注入邻里和谐等传统文化元素,积极倡导学习先贤文化,弘扬中国传统美德。

软件睦近邻。在逐步完善硬件的基础上,同步配套开展有助于广开邻里议事言路、营造睦邻友好氛围的经验做法和文化活动。搭好“连心桥”。充分借助现代化网络信息平台拓展居民意见建议反馈渠道,确保社区治理的前沿攻坚点始终落在居民的所急所需上,实现“有事不出小区,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在辖区四鹤步行街提升改造过程中,通过广纳群众意见,有针对性地对步行街进行整治,解决了居民反映强烈的步行街车辆无序停放、店面外溢、流动摊贩多等问题,成功打造了一个更加宜居宜业的四鹤步行街新形象。系好“同心结”。因地制宜开展一批休闲适宜、颇具特色的活动,丰富“近邻”文化软载体,通过社区干部、党员和群众的共同参与,全面增进组织与群众、居民与居民间的交流。杨东社区在小区空地旁新建居民活动中心的基础上,号召小区党支部成员与居民一起在中心打乒乓球、跑步、读书;延福社区积极举办小区邻里节、粽香飘万家、重阳敬老情、百家讲坛系列宣讲等“近邻”活动,力促邻里关系和谐。做好“晴雨表”。创新实施“晴雨表”制度,居民通过张贴太阳、雨点、云朵等标识表达对街道、社区工作的满意度。社区工作做得好不好、院落管理满意与否,居民只需看看“天气”,便可一目了然。街道、社区每个季度的“天气”情况,也将成为考核街道、社区工作的重要标准之一。该制度实施以来,颇受居民好评。

“和合”作为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阐述元素之间理想关系的重要理念,对指导“近邻党建”工作开展具有启发意义。四鹤街道以“三合”促邻里和睦、社会和谐,使“近邻党建”始终服务中心大局,普惠百姓民生,形成城市邻里共治共建共享的良性治理模式。(栗晨程 余丽云)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