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分水 朱熹得诗
2020-07-02 17:08:40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郑正华 |
分享到:
|
|
坚守自己哲学观点的朱熹,针对陆派哲学观点与自己哲学观点的不同,在“一水分二”的峻岭上有感而发。诗中所云的“水流”“地势”不正代表着一种哲学之源的关系吗?朱、陆都是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朱、陆的哲学思想都是从儒家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孔孟的纲常伦理是他们的“源”,因为他俩的“源”都相同,并且在发展理学的过程中都不断师承程颢、程颐的思想,所以朱熹在诗中才肯定地说“无南北”。“无南北”溯其源正是“合处同”。所谓“有西东”,正如清代学者黄宗羲所说:“(朱陆)二先生同植纲常,同扶名教。”不过是认识论上的大同小异罢了。 “要认分时异”,朱熹道出了“鹅湖之辩”的宗旨。朱熹不肯与陆氏的主观唯心主义相苟同,追求现象世界背后的超感情现实的抽象本质——客观世界。认为“理”是一种“阴阳之外”“万物”之前的形而上的东西,而现象是形而下的“气”。陆九渊却反对把理与气、太极与阴阳分为形而上、形而下,避免了朱熹理学的哲学矛盾,这就难免“有西东”了。 朱、陆二人在理学上各有“地势”,并且呈“西东”鼎立。流有万千,其源为一,基础都是儒学,都沿袭着孔孟的认识论和封建伦理道德观,所以说“合处同”。朱熹“鹅湖之辩”的制高点,体现了他在发展理学中丰富起来的哲学思辨能力,也看出了他学识肚量的宽宏,并没有站在哲学的分水岭上去贬损陆九渊。细读这首诗,我们不得不被这位大理学家寓情于理的思辨能力所折服。 “鹅湖之辩”发生的地点在闽赣交界的黄岗山脉分水关北麓。汽车沿着福建武夷山至江西铅山线省道往北行,抵分水关北下,到铅山县后再沿城东南行约十五公里,就到了鹅湖书院。书院坐落于高耸云天的鹅湖山北麓。书院前面有石山作屏,突兀峥嵘。左右两侧山势合抱,重峰叠峦,苍翠欲滴。其左侧山顶,还有飞瀑倾泻而下,巧似垂挂的银钩。书院所在的那块山谷小平川,更是古木参天,曲径流泉,幽静无比。南宋淳熙二年,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吕祖谦、陆九渊、陆九龄等人在此聚会讲学。鹅湖书院自南宋八百多年来,几遭兵毁,又几次重建。清康熙皇帝还为御书楼题字作联,门额题为“穷理居敬”,联语为“章岩月朗中天镜,石井波分太极泉。”鹅湖书院之名的由来,是因为该地原有鹅湖寺的缘故。 鹅湖书院誉满江南,得益于“鹅湖之会”上的著名论战。今日的鹅湖书院,保留着康熙年间的规模。从现存的建筑物和一些碑刻题记看来,尤以清代道光二十七年最后一次修葺时的遗迹保存最多。至今牌坊、泮池、后殿、厢房等建筑保留尚完好;泮池两侧的厢房内,尚存明、清两代古碑十三块,是研究这座书院历史的珍贵资料。朱熹哲理思辨能力在《题分水关》一诗中得到展示,在他的其它诸多诗词中,也充满了哲理思辨的色彩。(邹全荣) |
相关阅读:
- [05-21] 朱熹与松溪湛卢山
- [04-24] 余浩男谈纪录片《朱熹》创作:聚焦“当下意义”
- [04-22] 四集纪录片《朱熹》在央视播出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