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不同的色彩 一样的战“疫”
2020-03-03 17:30:17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艳 |
分享到:
|
南平市政协副主席、武夷山市委书记江建华(左一)到社区检查、指导疫情防控工作。黄贵波供图
东南网3月3日讯(记者 林张清 通讯员 金文莲 周小丽 )一顶帐篷、一张桌子、一块劝导牌、几名手戴红袖章的值守人员,这是3月1日记者在武夷山市各个小区路口看到的场景,而这样的场景已伴随了武夷山20多万百姓生活了1个多月,成为百姓们的“我心安处”。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全国人民鼠年春节的节奏。作为旅游城市的武夷山,和全国所有城市一样,严格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动员全市1500多名医务人员第一时间投入到抗疫战斗中,并在全市1036个自然村202个小区布下了10000多名佩戴红袖章的党员、干部、志愿者,在闽赣交界织起一张全域的、立体的战“疫”防控网,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全力打赢“不获全胜不撤离”的抗疫阻击战。
白衣战士 李青/摄
“逆行白” 撑起武夷防疫“健康伞”
截至3月1日,武夷山已连续26天无新冠肺炎确诊和疑似病例,原有的3例输入性确诊病例已病愈出院2例。武夷山的各项生产生活等工作正在有序有力有效恢复。
这一形势的取得,得益于武夷山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周密、有效的部署,成立13个专项防控工作组,每天召开联席会议,会商研判疫情发展趋势,商定防控政策,应对预案和措施,做到“一日一汇总、一日一会商、一日一部署”;更得益于一直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党员、干部、志愿者,特别是全体医疗战线工作人员,他们耀眼的“逆行白”为武夷山撑起防疫“健康伞”。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医疗卫生战线是主战场,白衣战士是主力军。市卫生健康系统在全市率先取消春节假期,全体干部职工纷纷投身战“疫”前线,用自己的专业和敬业践行着“医者仁心”的誓言。
武夷山公立总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签署决战书 叶航供图
武夷山市立医院是全市定点收治医院,专门开辟独栋感染性疾病楼。楼内的医护人员就像驻扎在抗疫一线的“尖刀连”,时刻与病毒战斗。“戴上帽子和口罩、穿上防护服,戴好手套和防护眼镜,穿上防护鞋”便开始了一天的战斗,感染性疾病科苏友福、张胡辉、郭海英和蔡建民四位年轻医生24小时轮流坚守在发热门诊前线。呼吸科主任吕旭桦24小时待命,连续一个多月奔走往返在呼吸内科、感染科、影像科等相关科室,协助做好疫病的诊断、治疗等工作。
全市各乡镇、街道、农茶场的卫生防疫人员,全部奔赴乡村、社区一线,成为摸排、检测、安抚、转送病人的第一道屏障,哪里有“热”情,他们就出现在哪里,碰到发热病人或群众不理解,他们还要承担解释、宽慰和被指责,他们说:“身上的白大褂就是救死扶伤、保护群众健康安全的颜色,我们无怨无悔。”
武夷山公立总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出征 叶航供图
正因为有全体医卫人员无畏前行、快速反应、高效处置,武夷山取得了从发现疑似病例,到隔离密切接触者,仅用7个小时的快速处置成果,为防止疫情蔓延赢得了时间。针对确诊患者,武夷山市确定了“111222”的救治措施,即“每日一评估、每日一会诊、每日一巡查、每日两查房、每日两报告、每日两调度”,做到一人一诊疗方案、一人一医护团队,中西医结合精准施治,实现了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
在做好市域内防控工作的同时,武夷山市立医院呼吸科20名医卫人员还在第一时间全部主动签下支持湖北、武汉的请战书。疫情发生以来,武夷山市共派出了三批23名医护人员,到疫情严重的湖北宜昌和武汉金银潭医院支援,展现了武夷“逆行白”的精神风貌,也成为鼓舞武夷山人民战胜疫情的精神力量。
蓝色帐篷前坚守的党员干部 叶航供图
“坚守蓝” 筑起百姓生命“安全网”
一个多月来,无论是凛冽的寒风中、瑟瑟的冬雨里,还是明媚的阳光下,武夷山一个个小区、路口,一顶顶蓝色的帐篷犹如一座座保卫百姓生命安全的战斗堡垒。
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关键,是打好全民战“疫”的“最后一公里”。武夷山市从疫情防控实际出发,创新“三化三防”城市管理模式,实现疫情防控全覆盖、无死角。
3月1日,记者在湖桃社区看到,该片区的第四网格网格长罗永胜正在网格内走街串巷,检查疫情防控情况、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整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眼下,像这样的工作仍是武夷山12名片长、86名网格长、1002名楼栋长和3000多名党员、干部、志愿者的工作日常,全市共组建各类“党员突击队”“党员先锋队”260余支。
武夷山市市长谢启龙(左二)到乡镇街道卫生单位检查、指导疫情防控工作。刘峰 供图
当前,疫情防控已进入最吃劲阶段,武夷山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发展”,以“三化三防”为统领,严防死守,把疫情防控工作向更深更实更细推进。
“三化”,即片区优化、网格细化、专班固化。武夷山市将全市3个街道17个社区划分为12个片区,每个片区由一名处级领导担任片长,包片负责该片区防疫工作;片区下设若干网格,每个网格指定一名科级干部担任网格长,网格内每栋楼选定一名楼长,网格长、楼栋长分别负责做好网格内小区及楼栋人员摸排、管控、劝导、宣传等工作;成立由社区干部、小区党员、邻居组成的“1+1+1”工作专班,对“四类”重点人员进行全方位跟踪帮扶。
“三防”,即指承诺自防、图示联防、监控技防。武夷山市要求重点管控人员向所在社区签订“五不”(不外出、不串门、不会友、不聚餐、不传谣)承诺书;同时根据各片区“四类”重点人员分布情况,绘制全市重点人员分布图、片区重点人员分布图、网格重点人员分布图、楼栋重点人员分布图的“四张图”,并实行“标注”管理;此外,运用大数据分析,对“四类”重点人员进行24小时动态管理,严防重点人员随意外出。
武夷水庄网格长张晓爱(左一)正在入户摸排并宣传疫情防控知识 叶航供图
通过“三化三防”管理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居民小区信息传递达不到“毛细血管”末端的问题,人员防控管网留有“气泡”的问题,信息的畅通、宣传的到位,使得居民很支持很配合防控工作,大家在网上订餐、订菜、办事,尽量不出门,各个路口的蓝色帐篷成了“便利篷”“暖心蓬”。
武夷山市新冠肺炎防控办负责人表示:“居民小区是疫情防控的基本单元,只有每个小区都管住了、管好了,整个城市才能防得住、控得好。”
新丰街道五里卡口值守党员志愿者用特殊的方式为抗“疫”加油 叶航供图
“流动红” 守护乡村平安“一面旗”
武夷山市将城市社区“三防三化”防控模式延伸到农村,或“十户联防”、或“村村联防”、或“户户联防”,很好地织密农村抗疫“安全网”。而佩戴着“红袖章”的党员、干部志愿者,或坚守在村头、路口,或走村入户宣传防疫政策、注意事项,或为村民的生产生活解决难题,村民们说:“看到红袖章,心里就有安全感。”
吴屯乡是武夷山市率先推行“五户联防”机制的乡镇。“联防小组由党员、乡贤和村民代表担任组长,形成乡、村、组、户四级包户体系,户与户相互监督、人与人相互帮衬,弥补了村级防控力量薄弱的短板。”乡长兰智权介绍。
59岁的衷培仁,是吴屯乡小际村路下小组的小组长,疫情发生后,他的新身份是五户联防小组的组长。5户人家,30多位村民,就是衷培仁的抗疫阵地。每天戴着红袖章协助村里摸排重点人员,做好测温登记,入户消杀保洁,强化封闭管理,夜以继日连轴转。
洋庄村东村支部书记帮助村民解决鸭蛋售卖问题 叶航供图
洋庄乡的坑口、东村、西际、廓前四个行政村处在一条线,4个村建起了“村村联防”机制,一方面在进村的道路上设起一个24小时“联防关口”,每个村派一名村干部值守,构筑起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另一方面,各村又在各自村设立流动劝导员、宣传员,或用铜锣、或用扩音器、或用摩托车等等,不断地劝导、解说不扎堆、不打牌、不聚餐,戴口罩,覆盖到每个自然村和小组。
上梅乡结合“双联双评”机制,凝聚起全乡55名党员村干部、464名普通党员和3675名村民户代表的力量,实行“户户联防”“固定+流动”联防,及时把党和政府的疫情防控声音送到家家户户。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武夷山市的所有乡镇都积极探索“联防联控”机制,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形成了不少可操作、有实效的经验和办法,无数流动在广大乡村田野村头的“红袖章”,成了村民们安心在家生产生活的“一面旗”,很好地解决了全市农村高山村多、人员居住分散带来的防控难题。
相关阅读:
- [03-02] 农行武夷山支行:服务春耕 我们在行动
- [03-01] 武夷山:线上“不见面” 线下“不掉链”
- [02-29] 南平市“武夷山水”企业复工复产率逾七成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