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旅游产业发展跃上新台阶
2019-10-05 10:44:12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
分享到:
|
全市现有A级旅游景区64家,其中5A级1家、4A级12家、3A级42家;乡村旅游休闲集镇14个,特色村103个,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20家;省级旅游观光工厂7家等。
全市现有旅行社140家,旅游星级饭店28家,各类民宿经营主体575家,旅游集散中心7个。
2018年,全市旅游总人数4991.82万人次,日均接待游客13.68万人次,比1979年增长约831倍;旅游总收入790.08亿元,旅游日均创收21646万元,比1986年增长约2107倍。
到朱子故里五夫赏荷;去万里茶道起点下梅访古;到大安体验红色文化;去大安源欣赏武夷山水……如今,武夷山处处是景,令人神迷。
改革开放以来,武夷山旅游业迎来翻天覆地的发展。乘改革开放之雄风,偏居东南一隅的武夷山打开山门,1982年成为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武夷山因此成为中国旅游开发的“先行者”。
“1989年,我就在武夷宫开了一家工艺品店,那时候来旅游的人不多,主要是香港和一些外籍客人。”作为景区最早一批从事旅游行业的个体户,汤金华回忆。
199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崇阳溪西岸12平方公里土地为旅游度假区。汤金华也把店搬到了度假区。“游客慢慢地多起来,商店和宾馆也多起来了。”汤金华说。
1999年12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全委会宣告武夷山申报“双世遗”成功,沐浴着新世纪的曙光,武夷山终于获得走向世界的“国际绿卡”。 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武夷山带来了强劲活力。申遗成功后,武夷山的宾馆酒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农家乐、旅行社等旅游从业人员人数直线上升。
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旅游业态单一的“短板”也越来越凸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登山、赏景、泛舟九曲”是游客来武夷山的唯一选择。而这种现象在2010年3月29日《印象大红袍》正式公演以后,有了明显的改观。作为张艺谋印象艺术团队创作的中国第五个、福建省首个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让游客可触、可感地体验武夷山的历史、民俗、山水以及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如今,除《印象大红袍》之外,武夷水秀演出、云河夜游、武夷宫——崇阳溪两岸夜游、夜下梅旅游线路以及朱子文化节、欢乐茶节、食品博览会等各种旅游产品和活动,不断丰富武夷山旅游业态,让武夷山旅游从单一的观光游向集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会展等并举的多元化迈进。
武夷山是南平市旅游的龙头,为拓展“大武夷旅游圈”,近年来,南平市以举办旅发大会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去年,南平市重点抓融合发展,提升大武夷旅游吸引力。将“旅游+”作为推动大武夷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延伸旅游链条,提升旅游综合效益。文化旅游、研学旅游迎来新机遇。把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将朱子文化、闽越文化、武夷茶文化融入旅游之中,着力推动武夷山五夫朱子文化园、下梅茶村、武夷香江茗苑、邵武和平古镇、宝山大圣文化旅游区等文化旅游示范工程项目建设。鼓励各县(市、区)深入挖掘自身特色文化,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如武夷山——双世遗、茶文化,延平区——成功之乡,建阳——朱熹宋慈故里、建本建盏之乡,邵武——张三丰故里,顺昌——大圣文化,政和——廖俊波精神发源地、中国白茶之乡。同时,串联部分成熟文化旅游景点,打造朱子之旅、茶之旅、红色之旅、成功之旅等精品文化旅游线路。
闽北,因山水而起,因文化而兴。如今,这里的浓厚文化资源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文旅融合形式丰富、异彩纷呈,全域旅游全面推进、方兴未艾。(李茜)
相关阅读:
- [09-29] 畜禽养殖污染整治 让延平迈上绿色发展新路
- [09-22] 看武夷山——丰富旅游要素 提升旅游品位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