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南平民生 > 正文

富美新南平 幸福新坐标

2019-09-29 09:09:20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牢记重托方能不负厚望,锚定方向才能行稳致远。


“我们将继续聚焦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夯产业、攻项目、扩品牌、稳脱贫、促改革、保‘双增’、促振兴,把‘三农’工作做实做深做细,确保老区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为闽北乡村描绘振兴画卷。”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市委农办、乡村振兴办、扶贫办主任徐春晖如是说。


筑牢学子追梦的起飞跑道


“留校的最后一年,我会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能力,争取考研继续深造,希望将来能在物联网工程方面拥有自己的一片蓝天。”武夷学院数字与计算机学院物联网工程系大四学生陈金水说,4年前他选择武夷学院,就已经为自己的发展定下目标。


如今,越来越多像陈金水这样的年轻人,凭借着所学知识在追梦路上努力奔跑。


时针回拨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上学靠双脚,吃冷饭冷菜,祠堂当课堂,桌椅自家带,山里的孩子想上学,还得看山里有没有一个会教书的先生,“上学”是很多孩子的奢望。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闽北大地,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逐步得到化解。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闽北的教育基本实现了“一无二有”,即无危房、有教师、有桌椅,让孩子能够“进得来、留得住”“都上学、上得起”。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人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司前乡是光泽县最偏远的乡镇,家住司前乡司前村积谷岭自然村的雷良真大爷对教育事业的发展颇有感触。上世纪60年代,雷良真好不容易读完初中被保送到北京一所学校读书,却因家人的阻挠留下遗憾。“那个年代是挣工分的年龄,哪舍得让一个山里的孩子到那么远的地方读书?”


后来,雷良真勤勤恳恳一辈子,就为了家里的子女能够上得起学:女儿雷清云师范毕业后自考大专;大儿子雷绍球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二儿子雷绍树大学毕业后在福州上班。

1  2  3  4  5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