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县域风采 > 正文

浦城县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助力乡村振兴

2019-07-22 15:59:2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讯 地处龙浦高速公路互通口旁的双田村,是浦城县“走出去”的第一村。上个世纪末,双田村还是无产业、无村财的落后村。为此,很多村里年轻人选择外出谋生,恰逢改革开放发展的大潮,勤劳智慧的双田村民在外闯出了一番事业,也成为了浦城县“走出去”的先行者。

可是,这两年村里的时髦变了,从“走出去”变成了“回乡来”。

近年来,富岭镇积极实施乡情引乡贤、乡贤带项目的“双回归”工程,发挥在外乡贤、能人多的优势,打好“乡情牌”。“近几年我们村先后引进了丰溢茶叶、星鑫新型建材、双龙陶瓷等3家乡贤企业在村落地,总投资额5000多万元,预计可以给村财创收近30万元。”村党支部书记吴明标介绍。

从“走出去”到“回乡来”,双田村的发展只是浦城县大力实施“回归工程”的一个缩影。浦城县位于闽浙赣三省交界处,总人口43万,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达13.5万,商会遍布北京、上海、广东、厦门等地区,其中的优秀乡贤不计其数。近年来,浦城县委、政府狠抓“回归经济”,大力实施“浦商回归工程”,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回乡、人才回归、资金回流。

项目落地 产业发展添“活力”

在万安乡大游村,福州创亿达楼宇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华云所在的福州浦城商会依托福建省梦笔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产出的无公害大米,经商会包装设计后,售价达8元/斤,比市场价翻了一番。今年商会又通过合作社流转500亩土地,助力“浦城大米”品牌建设。“以前浦城有谚语说是‘浦城收一收,有米下福州’,所以浦城大米在福州市场一直是很有影响力的。我们希望通过商会的努力,进一步拓展浦城大米在福州的市场。”周华云告诉笔者。

浦城生态优势突出,自然资源禀赋得天独厚,绿色农业、生态旅游、生物制药等产业发展有基础、有优势、有前景;而走出的企业家们有想法、有资金、有思路,反哺家乡的愿望也是十分强烈。为在家乡和乡贤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该县充分发挥驻外商会排头兵作用,收集投资项目信息,引导在外企业家回归集聚发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该县在每年商会召开的年会、“6.18”、“9.8”等重大活动上积极赴异地开展招商活动。同时,注重打好“乡情牌”,通过每年春节、清明节,举行团拜会、茶话会等形式,发布县委、县政府有关优惠政策和具体措施办法,并“点对点”邀请相关企业家回乡考察,开展项目对接。“我们还创新工作方法,向各驻外商会分解下达了招商引资任务,强化‘以商引商和商(协)会招商’。同时,还制定出台了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对完成任务的商协会进行奖励,以激发商会招商积极性。”浦城县商务局副局长章金英介绍。

优秀企业家的回归,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原在三明市尤溪县创办企业的兰文清兄弟俩,把企业回迁浦城,投资1亿多元在浦城工业园区购地50亩,创建福建铭塔玩具股份有限公司,主攻电子商务。公司现已成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木制玩具企业,是浦城乃至南平电子商务领域的“领头羊”,并带动了整个浦城电子商务的发展。

乡贤们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浦城本地实际的项目,还带来了产业的兴旺。福建仙芝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晔为反哺家乡,2009年回乡成立了仙芝科技(福建)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了仙芝科技产业园、灵芝生产基地,形成了完整的产供销产业链,成为当地灵芝产业的龙头。截至目前,浦城已成为仙芝楼灵芝的生产基地,种植规模达7200多亩,带动当地贫困户1000多户,户均增收1.5万元,年缴税超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浦城县回乡创业乡贤约30余人,投资了33个项目,投资总额达11.88亿元。当前,还有一批符合该县产业规划、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在有序推进,如喜马拉雅“互联网+现代农业“项目,春秋时代(天津)影业有限公司影视文化产业园项目等,这些项目将为浦城县下一轮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支撑。

人才回归 乡村振兴注“活血”

除商会等社会力量不断加入乡村振兴建设,返乡创业青年已经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另一支重要力量。

5年前,80后返乡创业青年郑凤仙深感务工艰难,离开上海,回到员盘村,从当地银行贷款20万,开始了他的规模化种植之路。

年轻人脑子活泛,遇到种植问题时,更愿意采取科学的方法解决,而不是一味地用化肥和农药或一些土办法。在政府科技特派员一对一的帮扶下,通过科学种植,富岭镇圆盘村的郑凤仙不仅还清了贷款,流转规模也一年比一年大。今年,他流转了266亩土地,其中90亩采取轮作的方法,先种豆后种水稻,利用四季豆的根瘤菌固氮的优势,提高土地有机质含量,减少氮肥的使用。水稻稻种换成适合轮作的高产新品种,亩产500公斤以上,亩产四季豆约3000斤。去年,因为在规模化种植方面的成功探索,他还被村民们选为村主任,将带领村民们共同致富。

与“一穷二白”起家的郑凤仙不同,转业军人黄向东带着500多万元的积蓄,回到小密村。在那里,家家户户都会酿包酒,独特的工艺赋予包酒独特的口感,黄向东的创业目标就是要把包酒产业做大做强。

如今,小密酒业仅在小密村就流转了2000多亩稻田,吸纳了100多名当地村民就业,为村民创收入300多万元。同时,黄向东将传统酒厂发展为现代观光工厂,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下一步,黄向东瞄准了浦城三宝之一的薏米。他说,下一步将打算打造一款薏米白酒,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在浙江温州创业多年吴文娟夫妇俩,每逢佳节返乡探亲时,总有一些在亲朋好友让他们带点家乡土特产品回城。久而久之,他们发现这是个很大商机,于是在忠信镇党委、政府引导支持下,在集镇所在地打造“香米哆”土特产农村超市,专门收集当地各自然村农副产品和土特产,进行加工包装后,在线上线下销售,打造电商互联网+平台,不仅解决当地农副产品“出山难”问题,还促进了部分农民增产增收,2018年其销售产值达到500多万元,深受当地百姓欢迎。

随着家乡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产业发展路径越来越明确,外地成功企业家和在外闯荡有能力的青年创业者们正不断反哺家乡,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上海拉夏贝尔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邢加兴在仙阳镇阳墩村投资建设樱园农业休闲农庄和腾云国际养生度假区;上海商会会长祝应洪在盘亭乡柳墩村建设浮盖山灵芝种植孵化园;上海企业家叶必荣在大水口村开发民宿……“浦商回归”反哺家乡投资兴业,带来了资金、技术、人才、市场和就业,是对当地一产、二产、三产经济的全面融合,助力当地产业走向绿色高质量发展;而返乡创业青年、“新型职业农民”等则成为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为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村民增收、村财壮大的有力抓手。(袁野)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