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国道205线,驱车从延平往浦城方向行驶,路边苍翠连绵,山水相映,路面平整干净,路容赏心悦目,犹如一幅幅水彩画卷。
国道205线南平段起于浦城的盘亭,终于延平与三明沙县交界处,路线里程277.052公里,途经浦城、建阳、建瓯、延平四个县(市、区)。改革开放40年来,国道205线南平段实现了从“通”向“畅、安、舒、美”的华美嬗变。
冲破重围 破解瓶颈
“以前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现在大道畅行。改革开放以来,国道205线南平段的变化真的很大!”11日,75岁的南平市公路局退休职工沈五祥感慨道。
沈五祥回忆说,早期的国道205线南平段为闽北较早修通的一条公路干线,由于沿线层峦叠嶂,初建成时公路标准低, 大多为土路、沙石路,晴通雨阻,出行不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该路段被列入华东支前公路改建工程,施工人员风餐露宿,开山炸石,人拉肩扛,改弯降坡,拓宽路基路面,提高路线技术标准,路面多为单车道泥结碎石。1981年,全国公路纵横划线,始编号为国道205线,南平境内路线编号为国道205线南平段。
谈起国道205线南平段的发展变化,不得不提及浦城段的五显岭和樟元山。这两座大山坡陡、弯急,事故易发。上世纪60年代初,外地驾驶员初次驾车经五显岭时,心生畏惧,只得请当地驾驶员帮助驾驶,安全度“岭”;而樟元山的99道弯,司乘人员谈“险”色变。两座大山,严重制约经济发展。打通隧道,解开交通“死结”,成了众望所归。1991年11月,五显岭隧道正式开工建设,1994年7月全线贯通;1996年7月,樟元山隧道开工建设,1997年8月贯通。两座隧道的建成,缩短路线近20公里。
1993年春,闽北市场经济悄然勃兴,而交通却仍显步履蹒跚,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福建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公路“先行工程”的战略决策,国道205线南平段翻开了新的发展篇章,全线按山岭重丘区二级公路技术标准进行全面改建与新建,线路走向重新调整,通行能力得到很大改善。
2008年至2010年间,南平市交通公路部门开展“绿色长廊、和谐公路”建设,全面实施公路路面改造、安全保障、灾害防治、危桥加固改造和绿化等工程,使国道205线南平段综合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创新示范 树立标杆
2011年,国道205线被交通运输部列为“十二五”全国重点干线公路改造示范工程,其目的是通过示范路建设,引领今后公路养护管理发展方向。示范路以建设“畅、安、舒、美”公路交通环境为中心,通过打造生态长廊、建设公路文化、筑牢安全屏障、设置服务区与停车休息区等措施,把注重民生的理念引入普通公路建设和养护过程中。
“我常年跑这条路,车一上路就一直往前开,人特别累。现在可好了,停车区里不仅能休息,而且提供车辆维修、加水、加油等服务,还有餐厅、便利店和公共卫生间等设施,就跟高速公路一样。”在建阳回龙综合服务区,停车休息的陈师傅和笔者聊起了他的感受。陈师傅所说的“这条路”,正是国道205线南平段。目前,该路段沿线共建有综合服务区1处、停车休息区3处。
以往,只顾道路“通”的问题,公路绿化至多“一行路、两排树”,景观单调。在国道205线南平段示范改造中,融入“美丽交通、生态公路”的建设理念,充分利用公路沿线青山碧水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选用花乔灌、色叶树、香化树等,依景就势打造“四季常绿、四季有花、一路一景、一季一景”的公路绿化新景观。
如果说国道205线南平段的自然风景是“秀于外”,那么其体现出来的地域文化和公路文化,则是“慧于中”。
在国道205线浦城盘亭(闽浙交界处),矗立着一座造型独特的石碑,外形是“闽”字繁体造型,也是福建山门形状,融入闽越篆体文化元素;“闽”字中间部分是武夷山玉女峰造型,界碑正中“福建”两字取自毛泽东主席为《福建日报》的题字,整体气势宏伟、美观大方。据悉,在国道205线南平段有15处公路文化景观点,这“闽”字造型界碑,只是其中一处。这些文化景观点用雕塑、石刻、书法等表现手法,展示武夷山双世遗文化、茶文化、浦城剪纸文化等。
路畅其行,安全为本。在弯急、坡陡、临水临崖等事故易发路段,公路部门设置了波形护栏、防撞墙、警示标志、高强钢丝绳挂网、情报板、视频监控点等各类公路安保设施,为公路出行,筑牢安全屏障。
40年筚路蓝缕,国道205线南平段不断发展完善,成为了群众出行的“幸福之路”。(范仁忠)
|